常用中藥八百味精要 | 如何好吃又健康 - 2024年4月

常用中藥八百味精要

作者:賈玉海 主編
出版社:學苑
出版日期:2001年07月01日
ISBN:9787507704426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136元

《常用中藥八百味精要》共二十四章,第一章中藥學概論,概要介紹中藥的歷史與發展、產地與加工、炮制與制劑、性能、化學成分、藥理作用、植物學常識;第二章中醫基礎概要,簡要介紹中醫基礎理論知識;第三至第二十三章為中心內容,以性味功能為序,著重介紹802味常用中藥,其內容包括︰名稱,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名稱為準(以下簡稱《藥典》),《藥典》未收載的以《全國中草藥匯編》及《中藥大辭典》為準,多數附(別名)以備查,並介紹中藥基源、動植物的科屬、藥用部位、采集與產地、炮制方法;(化學成分)介紹已報的有關化學成分研究;(藥理作用)介紹已報的有關藥理試驗結果,此內容有的尚不全面,僅供參考;(性味與功能)介紹傳統的性味、功能、歸經、有毒無毒;(1臨床應用)介紹藥物的主治及用法,並附筒方;第二十四章常用方劑,共收載古今常用著名方劑310例,以供選用。 本書以廣大臨床中西醫師、藥師為對象,因而與臨床關系不大的內容均未收載,旨在簡明扼要,便于查找,方便臨床、利于應用。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蒙醫藥界老前李維禎教授指導並作序、袁昌魯教授精心指導,謹致謝意。

第一章 中藥學概論 一、中藥的歷史與發展 二、中藥的產地、采集與保存 三、中藥的炮制與制劑 四、中藥的性能與用法 五、中藥的化學成分 六、中藥的藥理作用 七、藥用植物學常識 第二章 中醫基礎概要 一、陰陽五行學說 二、髒腑學說 三、經絡學說 四、病因學說 五、診法 六、辨證 七、治療法則 第三章 解表藥類 一、辛溫解表藥 1、麻黃 2、桂枝 3、紫蘇 4、白蘇 5、荊芥 6、 防風 7、白芷 8、細辛 9、杜衡(36)10、辛夷 11、生姜 12、蔥白 13、香薷 14、西河柳 15、胡荽 16、 本 17、 蒼耳子 18、雲實根 19、大頭陳 20、燈台細辛 21、鵝不食 草 22、地椒 23A、水蘇 二、辛涼解表藥 23B、薄荷 24、薄荷油 25、薄荷腦 26、牛至 27、牛 蒡子 28、菊花 29、桑葉 30、蟬蛻 31、淡豆豉 32、大 豆黃卷 33、蔓荊子 34、葛根 35、葛花 36、升麻 37、 木賊 38、浮萍 39、柴胡 40、一枝黃花 41、水蜈蚣 42、羊耳菊 43、九頭獅子草 第四章 催吐藥 44、瓜蒂 45、藜蘆 46、常山 47、食鹽 48、膽礬 49、人參蘆 第五章 瀉下藥 一、攻下藥 50、大黃 51、芒硝 52、玄明粉 53、番瀉葉 54、蘆 薈 55、蓖麻油 二、潤下藥 56、火麻仁 57、郁李仁 三、峻下逐水藥 58、牽牛子 59、甘遂 60、紅大戟 61、京大戟 62、 蕪花 63、黃蕪花 64、商陸 65、巴豆 66、巴豆霜 67 續隨子 68、烏 第六章 芳香化濕藥 69、廣藿香 70、佩蘭 71、蒼術 72、厚樸 73、豆蔻 74、砂仁 75、草豆蔻 76、草果 第七章 滲濕利水藥 77、滑石 78、茯苓 79、獲神 80、獲苓皮 81、豬苓 82、澤瀉 83、車前子 84、車前草 85、關木通 86、川 木通 87、木通 88、蓄 89、瞿麥 90、通草 91、梗通 草 92、薏苡仁 93、三白草 94、石韋 95、淡竹葉 96、 海金砂 97、金錢草 98、廣金錢草 99、赤小豆 100、粉萆 101、綿萆 102、防己 103、廣防己 104、大腹皮 105、天仙藤 106、燈心草 107、馬蘭草 108、玉米須 109、 冬瓜子 110、冬瓜皮 111、地膚子 112、西瓜皮 113、冰涼 花 114、豬殃殃 115、豬鬃草 116、萱草根 117、半邊蓮 118、澤漆 119、冬葵果 120、連錢草 121、陰行草 122、小通草 123、洋地黃葉 124、鹵堿 125、石燕 第八章 清熱藥類 一、清熱燥濕藥 126、黃柏 127、黃蘆 128、楊樹花 129、龍膽 130、苦參 131、茵陳 132、秦皮 133、胡黃連 134、垂 盆草 135、木棉花 136、白英 137、當藥 138、青葉膽 139、地耳草 140、積雪草 141、扁豆花 142、雞矢藤 143、雞骨草 144、倒扣草 145、苦石蓮 146、崗松 147、金錦香 148、狼把草 149、葫蘆茶 150、喜樹 二、清熱瀉火藥 151、黃芩 152、黃連 153、石膏 154、寒水石 155、知母 156、苦竹葉 157、蘆根 158、竹茹 159、梔 子 160、夏枯草 161、蓮子心 162、決明子 163、青葙 子 164、谷精草 165、密蒙花 166、三顆針 167、黃連 素 168、牛黃 169、熊膽 170、膽汁 171、蛇膽 172、野菊花 173、馬鞭草 174、蟛蜞菊 175、功勞木 176、古山龍 177、十大功勞葉 178、馬尾黃連 三 、清熱解毒藥 179、金銀花 180、忍冬藤 181、連翹 182、胖大海 183、蒲公英 184、甜地丁 185、苦地丁 186、紫花地 丁 187、苣 菜 188、菥 189、敗醬草 190、苦豆草 191、魚腥草 192、白鮮皮 193、漏蘆 194、白頭翁 195、板藍根 196、大青葉 197、蓼大青葉 198、青黛 199、山豆根 200、北豆根 201、馬勃 202、射干 203、土獲苓 204、鴉膽子 205、馬齒莧 206、綠豆 207、重樓 208、拳參 209、冬凌草 210、半枝蓮 211、白花蛇舌草 212、穿心蓮 213、虎杖 214、紅藥 子 215、白藥子 216、黃藥子 217、鴨跖草 218、兩面 針 219、了哥王 220、四季青 221、雪膽 222、萬年青 223、龍葵 224、千里花 225、一點紅 226、土貝母 227、虎掌草 228、水楊梅 229、腫節風 230、金果欖 231、肺形草 232、金蓮花 233、黃藤 234、金蕎麥 235、獼猴桃 236、三叉苦 237、水蔓青 238、烏韭 239、火炭母 240、石椒草 241、四葉參 242、地膽草 243、向天盞 244、紅頭草 245、紅根草 246、錦燈籠 247、爵床 248、山芝麻 249、佛甲草 250、農吉利 251、沙棗葉 252、飛楊草 253、天葵子 254、鳳尾草 255、白蘞 256、百蕊草 257、光慈姑 258、山慈菇 259、朱砂根 260、朱砂七 261、朱砂蓮 262、杠板歸 263、崗梅 264、苦木 265、虎耳草 266、狗肝草 267、膽木 268、委陵菜 269、臭靈丹草 270、大蒜 271、蜂蜜 272、蜂房 273、蟾酥 274、小野雞尾 275、馬檳榔 276、陰地瞢 277、草紅藤 278、匍伏堇 279、甜瓜子 280、蜣螂 281、啤酒花浸膏 282、西瓜 霜 四、清熱涼血藥 283、犀角 284、水牛角 285、水牛角濃縮粉 286 地黃 287、牡丹皮 288、地骨皮 289、紫草 290、紫草 茸 291、銀柴胡 292、白蘞 293、青蒿 294、蓍草 295、紫萁貫眾 296、綿馬貫眾 297、土大黃 298、天 花粉 299、兒茶 300、救必應 301、木槿花 302、芙蓉 葉 303、羅漢果 304、豬蹄甲 五、清熱解璁藥 305、西瓜 306、黃瓜 307、荷葉 第九章 溫里祛寒藥 308、附子 309、干姜 310、肉桂 311、吳茱萸 312、高良姜 313、小茴香 314、蓽苃 315、蓽澄茄 316、丁香 317、母丁香 318、胡椒 319、花椒 320、肉 豆蔻 321、紅豆蔻 322、八角茴香 323、八角茴香油 324、刀豆 325、九香蟲 326、山柰 327、茉莉花 第十章 理氣藥 328、陳皮 329、橘紅 330、青皮 331、橘核 332、橘絡 333、枳殼 334、枳實 335、香櫞 336、佛手 337、代代花 338、厚樸花 339、降香 340、沉香 341、川木香 342、木香 343、檀香 344、香附 345、烏藥 346、薤白 347、荔枝核 348、川楝子 349、 柿蒂 350、紫蘇梗 351、甘松 352、玫瑰花 353、素馨 花 354、梅花 355蜘蛛香 356、預知子 357、支柱蓼 358、木腰子 359、娑羅子 360、顛茄草 361、莨菪子 362、狗寶 第十一章 消導藥 363、山楂 364、神曲 365、麥芽 366、谷芽 367、稻芽 368、水紅花子 369、萊菔子 370、阿魏 371、雞內金 372、布渣葉 373、沙棗 374、沙棘 375 檳榔 376、青果 第十二章 活血化瘀藥 377、紅花 378、番紅花 379、益母草 380、丹參 381、川芎 382、延胡索 383、郁金 384、桃仁 385、月見草 386、牛膝 387、川牛膝 388、莪術油 389、三稜 390、荊三稜 391、莪術 392、姜黃 393、皂 角刺 394、乳香 395、沒藥 396、松香脂 397、路路通 398、血竭 399、王不留行 400、大血藤 401、雞血藤 402、蘇木 403、澤蘭 404、自然銅 405、水蛭 406、土鱉蟲 407、斑蝥 408、虻蟲 409、穿山甲 410 赤芍 411、月季花 412、長春花 143、凌霄花 414、劉 寄奴 415、急性子 416、鳳仙花 417、毛冬青 418、五 靈脂 419、六月雪 420、八厘麻 421、鬧羊花 422、紅 毛七 423、干漆 424、茺蔚子 425、夏天無 426、大紅 袍 427、鬼箭羽 428、駁骨丹 429、小紅參 430、石見 穿 431、刺蝟皮 432、草血竭 433、穿破石 434、茄根 435、蟹殼 436、蝻螬 第十三章 止血藥 437、白茅根 438、大薊 439、小薊 440、側柏葉 441、槐花 442、槐角 443、雞冠花 444、墨旱蓮 445、鐵莧菜 446、地榆 447、白芨 448、蒲黃 449、棕櫚 450、茜草 451、藕節 452、蓮房 453、血余 炭 454、三七 455、仙桃草 456、仙鶴草 457、艾葉 458、花蕊石 459、地錦草 460、雲母石 461、瓦松 462、石榴皮 463、竹節參 464、珠子參 465、斷血流 466、景天三七 467、薯良 468、元寶草 469、�木葉 470、紫珠 471、卷柏 472、百草霜 473、伏龍肝 474、蓮花 475、墨 第十四章 祛風濕藥 476、獨活 477、羌活 478、五加皮 479、香加皮 480、桃金娘根 481、兩頭尖 482、秦艽 483、威靈仙 484、穿山龍 485、薟草 486、木瓜 487、烏梢蛇 488、金錢白花蛇 489、蘄蛇 490、蛇蛻 491、馬錢子 492、桑枝 493、伸筋草 494、老鸛草 495、透骨草 496、關白附 497、白附子 498、川烏 499、草烏 500、海桐皮 501、海風藤 502、青風藤 503、絡石藤 504、石楠葉 505、石楠藤 506、黑風藤 507、千年健 508、地楓皮 509、虎刺 510、虎骨 511、豹骨 512、雪上一枝蒿 513、一葉獲 514、八角楓 515、丁公藤 516、九里香 517、漢桃葉 518、祖司麻 519、尋骨風 520、油松節 521、徐長卿 522、野木瓜 523、白雲花 根 524、鹿餃草 525、過崗龍 526、四方藤 527、丟了 棒 528、稱鉤風 529、黑老虎根 530、金鐵銷 531、五 指毛桃 532、茅莓 533、桃兒七 534、絲瓜絡 第十五章 補益藥 一、補氣藥 535、人參 536、黨參 537、太子參 538、手參 539、土黨參 540、藍花參 541、藍布正 542、白術 543、黃544、山藥 545、白扁豆 546、大棗 547、甘 草 548、黃精 549、飴糖 550、紫河車 551、棉花根 552、刺五加 553、靈芝 554、羊肉 555、絞股藍 二、補血藥 556、熟地 557、何首烏 558、白首烏 559、白芍 560、當歸 561阿膠 562、龍眼肉 563、枸杞子 564、桑椹 565、蕤仁 566、羊肝 三、補陰藥 567、南沙參 568、北沙參 569、西洋參 570、天冬 571、麥冬 572、石斛 573、百合 574、玉竹 575、玄參 576、鱉甲 577、龜甲 578、龜甲膠 579、黑 芝麻 580、女貞子 581、槲寄生 582、桑寄生 583、銀 耳 584、木蝴蝶 585、風凰衣 586、農吉利總堿 587 明黨參 588、烏骨雞 589、核桃仁 590、玉屑 四、補陽藥 591、鹿茸 592、鹿角 593、鹿角膠 594、鹿角霜 595、鹿腎 596、鹿尾 597、鹿胎 598、鹿血 599、鹿肉 600、海狗腎 601、驢腎 602、肉蓯蓉 603 巴戟天 604、葫蘆巴 605、益智仁 606、骨碎補 607、 狗脊 608、續斷 609、杜仲 610、補骨脂 611、菟絲子 612、淫羊藿 613、韭菜子 614、鎖陽 615、仙茅 616、蛤蚧 617、雪蓮花 618、冬蟲夏草 619、蛇床子 620、沙苑子 621A、陽起石 21B、復盆子 622、桑螵 蛸 623、山茱萸 624、鐘乳石 625、楮實子 626、海馬 627、海龍 第十六章 收澀藥 628、五味子 629、芡實 630、金櫻子 631、蓮子 632、蓮須 633、赤石脂 634、烏梅 635、訶子 636、五倍子 637、麻黃根 638、浮小麥 639、糯稻根 640、椿皮 641、白礬 642、罌粟殼 643、海螺蛸 644 瓦楞子 645、松花粉 646、禹余糧 647、朝天罐 第十七章 化痰藥 648、半夏 649、天南星 660、膽南星 651、旋覆花 652、金沸草 653、芥子 654、葶藶子 655、豬牙皂 656、前胡 657、白前 658、瓜蔞 659、瓜蔞皮 660、瓜蔞子 661、浙貝母 662、川貝母 663、貝母花 664、天竺黃 665、鮮竹瀝 666、猴棗 667、金礞石 668、青礞石 669、浮石 670、海浮石 671、昆布 672、 海藻 673、貓爪草 674、貓眼草 675、石吊蘭 676、蛤 殼 677、馬兜鈴 678、松蘿 第十八章 止咳平喘藥 679、苦杏仁 680、紫蘇子 681、紫菀 682、光枝勾 683、款冬花 684、批把葉 685、白屈菜 686、桑白皮 687、百部 688、白果 689、銀杏葉 690、桔梗 691、洋金花 692、千日紅 693、矮地茶 694、瓜子金 695、全葉金蘭 696、紅管藥 697、牡荊葉 698、松塔 699、筋骨草 700、野馬追 701、杜鵑花葉 702、菜 703、石鑽子 704、伊貝母 705、華山參 706、暴馬子 707、燈台葉 708、鼠曲草 709、龍葉 710、艾葉油 711、芸香草 712、岩白菜 713、岩白菜素 714、鴉片 第十九章 安神藥類 一、養血安神藥 715、酸棗仁 716、柏子仁 717、遠志 718、合歡 皮 719、合歡花 720、南蛇藤果 721、纈草 722、首烏 藤 723、金精石 724、粉條兒菜 二、鎮靜安神藥 725、朱砂 726、琥珀 727、牡蠣 728、龍齒 729、龍骨 730、磁石 731、紫石英 732、馬寶 733、鐵 落(384) 第二十章 平肝息風藥 734、羚羊角 735、玳瑁 736、珍珠 737、珍珠母 738、石決明 739、天麻 740、鉤藤 741、紫貝齒 742、全蠍 743、蜈蚣 744、僵蠶 745、地龍 746、羅布麻葉 747、蒺藜 748、蛇毒 749、赭石 第二十一章 芳香開竅藥 750、麝香 751、冰片 752、石菖蒲 753、九節菖蒲 754、水菖蒲 755、蘇合香 756、安息香 757、龍涎香 758、伽楠香 759麝香草 第二十二章 驅蟲藥 760、鶴草芽 761、鶴草酚 762、南瓜子 763、使君 子 764、苦楝皮 765、雷丸 766、鶴虱 767、榧子 768、蕪荑 第二十三章 外用藥 769、密陀僧 770、大風子 771、狼毒 772、蓖麻子 773、蜂蠟 774、樟腦 775、鉛丹 776、雄黃 777、雌黃 778、硫黃 779、 砂 780、硼砂 781、白降 丹 782、紅粉 783、輕粉 784、砒霜 785、水銀 786、爐甘石 787、松節油 788、松香 789、木鱉子 790、土荊皮 791、麻油 792、蟲白蠟 793、香果脂 794、茶油 795、桉油 796、象皮 797、象牙 798、石灰 799、麥飯石 800、焦油藥物 801、獾油 802、雷公藤 第二十四章 常用方劑 一、解表劑 1、桂枝湯 2、麻黃湯 3、川芎茶調散 4、小青龍合 劑 5、大青龍湯 6、九味羌活丸 7、人參敗毒散 8、銀 翹解毒丸 9、羚翹解毒丸 10、桑菊感冒片 11、白術湯 12、辛夷散 13、蒼耳散 14、大柴胡湯 15、葛根湯 16、升麻葛根湯 17、桂枝加葛根湯 18、麻黃桂枝各半湯 19、蔥豉湯 20、三拗湯 二、瀉下劑 21、大承氣湯 22、小承氣湯 23、調味承氣湯 24 黃龍湯 25、大陷胸湯 26、十棗湯 27、木香檳榔丸 28、麻仁丸 29、溫脾湯 30、潤腸丸 三、和解劑 31、小柴胡湯 32、蒿芩清膽湯 33、四逆散 34、逍 遙丸 35、黃芩湯 36、半夏瀉心湯 37、左金丸 38、香 砂六君丸 39、舒肝丸 40、小健中合劑 四、祛風濕劑 41、雞血藤膏 42、虎骨酒 43、獨活寄生湯 44、小 活絡丹 45、天麻丸 46、木瓜丸 47、再造丸 48、傷濕 止痛膏 49、大活絡丹 50、風濕骨痛丸 五、祛濕利水劑 51、五苓散 52、六一散 53、舟車丸 54、五淋散 55、分清丸 56、四苓散 57、黃 防己湯 58、五皮飲 59、大橘皮湯 60八正散 61、草分清飲 62、腎著 湯 六、溫里湯 63、四逆湯 64、參附湯 65、理中湯 66、真武湯 67、導氣湯 68、橘核丸 69、 附湯 70、術附湯 71、縮泉丸 72、吳茱萸湯 73、典方四逆湯 74、附子 理中丸 75、五積散 76、厚樸溫中湯 七、清熱劑 77、白虎湯 78、人參加白虎湯 79、蒼術白虎湯 80、清心蓮子飲 81、清胃散 82、瀉黃散 83、清熱丸 84、清熱涼血膏 85、紫雪 86、安宮牛黃丸 87、牛黃清心 丸 88、牛黃解毒片 89、萬氏牛黃丸 90、牛黃上清丸 91、清肺抑火丸 92、黃連羊肝丸 93、二妙丸 94、三 妙丸 95、香連丸 96、龍膽瀉肝丸 97、茵陳蒿湯 98、 梔子柏皮湯 99、珠黃散 100、葛根芩連片 101、感冒退熱 沖劑 102、冰硼散 八、理氣劑 103、四七湯 104、四磨湯 105、五磨飲子 106、旋 復代赭湯 107、柿蒂湯 108、丁香柿蒂湯 109、瓜蔞薤白 湯 110、瓜蔞薤白半夏湯 111、丹參飲 112、百合湯 113、金鈴子散 114、半夏厚樸湯 115、開胸順氣丸 116、 烏貝散 117、良附丸 118、枳術丸 119、香附丸 120、 冠心蘇合丸 121、越鞠丸 122、氣滯胃痛沖劑 123、三九 胃泰 124、沉香化滯丸 125、蘇子降氣湯 九、活血化瘀劑 126、桃紅四物湯 127、血府逐瘀湯 128、補陽還五湯 129、冠心Ⅱ號方 130、失笑散 131、少腹逐瘀湯 132、西黃丸 38、小金丹 134、七厘散 135、九分散 136、五虎散 37、跌打丸 十、止血劑 138、犀角地黃湯 139、四紅丹 140、四生丸 141、 咳血方 142、槐花散 143、小薊飲子 144、黃土湯 145、赤小豆當歸散 146、濟生烏梅丸 147、槐角丸 148 玉真散 十一、化痰劑 149、二陳丸 150、礞石滾痰丸 151、內消瘰 丸 152、滌痰湯 十二、止咳平喘劑 153、蛇膽陳皮散 154、蛇膽川貝散 155、三子養親湯 156、葶藶大棗瀉肺湯 157、橘紅丸 158、復方岩白菜素 片 159、麻杏石甘湯 160、止嗽散 十三、消導劑 161、大山楂丸 162、枳實導滯丸 163、復方大黃酊 164、復方龍膽酊 165、檳榔四消丸 166、平胃散 167、保赤散 168、保和丸 169、健脾丸 十四、固澀劑 170、四神丸 171、金銷固精丸 172、固經丸 173 訶子散 174、牡蠣散 175、柏子仁丸 十五、補氣血劑 176、四君子湯 177、四物湯 178、八珍湯 179、十 全大補湯 180、當歸補血湯 181、六君子湯 182、異功散 183、瓊玉膏 184、保元湯 185、生脈飲 186、補中益 氣丸 187、參苓白術散 188、人參養榮丸 189、參 膏 190、玉屏風散 十六、補肝腎劑 191、六味地黃丸 192、金匱腎氣丸 193、杞菊地黃丸 194、明目地黃丸 195、麥味地黃丸 196、濟生腎氣丸 197、歸芍地黃丸 198、耳聾佐磁丸 199、知柏地黃丸 200、二至丸 201、五子補腎丸 202、首烏丸 203、桑 麻丸 204、滋腎丸 205、龜鹿二仙膠 206、右歸飲 207、左歸飲 208、七寶美髯丹 209、二冬膏 210、大補陽 丸 211、百合固金丸 212、河車大造丸 213、駐車丸 214、黃連阿膠湯 215、白獲苓丸 216、地黃飲子 217、虎 潛丸 十七、養陽潤肺劑 218、青果膏 219、鐵笛丸 220、秦艽鱉甲散 221 紫菀湯 222、炙甘草湯 十八、經產之劑 223、坤順丹 224、八寶坤順丹 225、八珍益母丸 226、益母丸 227、女金丹 228、烏雞白鳳丸 229、艾附暖 宮丸 230、歸脾丸 231、兔腦丸 232、涌泉散 233、益 母草膏 234、膠艾湯 235、婦寶丹 236、當歸散 237 黑神散 238、參術飲 239、交加散 240、竹葉湯 241、 獨聖散 242、化生湯 243、豬蹄湯 244、保產無憂方 245、泰山盤石飲 246、抵當丸 247、表虛六合湯 248、表 實六合湯 249、柴胡六合湯 250、石膏六合湯 251、茯苓 六合湯 252、梔子六合湯 253、風濕六合湯 254、升麻六 合湯 255、膠艾六合湯 256、樸實六合湯 257、附子六合 湯 258、大黃六合湯 259、溫六合湯 260、熱六合湯 261、寒六合湯 262、氣六合湯 十九、嬰幼之劑 263、琥珀抱龍丸 264、牛黃鎮驚丸 265、鹽蛇散 266、化風丹 267、小兒驚風散 268、牛黃千金散 269、牛 黃抱龍丸 270、一捻金 271、肥兒丸 272、小兒至寶丸 273、小兒紫草丸 274小兒四癥丸 275、嬰兒保肺散 二十、鎮靜安神劑 276、朱砂安神丸 277、安神補心丸 278、補心丸 279、柏子養心丸 280、天王補心丹 281、磁朱丸 二十一、熄風定驚開竅劑 282、蘇合香丸 283、醫癇丸 284、玉真散 285、紅 靈散 286、八寶紅靈丹 287、資壽解語湯 288、羚羊鉤藤 湯 289、降壓丸 290、牛黃降壓丸 291、復方羊角沖劑 二十二 治瘡瘍劑 292、蟾酥錠 293、生肌散 294、九聖散 295、紫草 膏 296、鵝掌風藥水 297、六神丸 298、四妙勇安湯 299、陽和湯 300、如意金黃散 301、燙傷散 302、真人活 命飲 303、金銀花酒 304、托里定痛湯 二十三、雜方 305、八寶眼藥 306、清涼眼藥膏 307、望梅丸 308、軟腳散 309、烏梅丸 310、瓜蒂散 311、通關散

中藥在我國應用已有幾千年歷史,源遠流長,深受人民喜愛。但隨著歷史和醫療實踐的發展,很多傳統中藥發現了新的用途,很多臨床少用中藥逐漸被開發出來而成為常用藥,中藥的前景正所謂方興未艾。 賈玉海同志從事中藥工作多年,在日常工作中勤于鑽研,旁征博引。他所編寫的《常用中藥八百味精要》,繼承了祖國醫藥學的特點又結合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臨床經驗,集藥的功能主治、化學成分、藥理作用、臨床應用、傳統驗方為一體,其文字簡練、內容新穎,是一部簡明、實用、很有價值的參考書,值得廣大臨床各級醫師、藥師以及各大專院校的學生一讀,又可供社會各中藥有關行業的職工參閱。 值此書出版之際,特作序為之介紹,以有利于中藥的應用和研究工作。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