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萬國公法到公法外交:晚清國際法的傳入、詮釋與應用 | 如何好吃又健康 - 2024年5月

從萬國公法到公法外交:晚清國際法的傳入、詮釋與應用

作者:林學忠
出版社:上海古籍
出版日期:2019年12月01日
ISBN:9787532594276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616元

國際法在晚清傳入中國,是歷史大事,可以視作西潮東漸引發文化變遷的典型範例,影響深遠,反映了西方文明滲透入中國思維的過程,更展示了中國傳統“天下觀”崩解的具體情況。
 
全書以全球化的視野,探討了晚清國際法傳入中國,引起有識之士思考國際對策,從“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到“用夷變夏”的具體過程與思維變化,反映了東西方文明踫撞之時,遭受侵略壓迫的中國,在被迫納入西方主導的世界體系之時,是如何重新定位自身的文化秩序,在左沖右突、幾乎可說是“困獸猶鬥”的艱苦情況下,接受了西方國際法的挑戰。
 
同時也展示了所謂“國際公法”多面與多層次的複雜性,對於我們思考世界歷史中不同文化進程的發展,有一定的啟發作用。全書資料資料翔實、論證細密,是該領域研究中的一部力作。

林學忠,香港大學中文系(今稱中文學院)本科畢業,日本國立築波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科史學碩士、博士課程學分修滿,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先後在香港浸會大 學歷史系、香港大學中文系、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等高校任教,現供職於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
 
主要研究領域是近代東亞國際關係史、近代中日、中韓關係史、近代中國政治外交史、近代中國法制史。主要論文有“Learning the New Law, Envisioning the New World: Meiji Japan’s Reading of Henry Wheaton” (2014)、《近代西方國際法文本的閱讀與本土化生產──試論朱克敬的〈公法十一篇〉》(2014),《“文化工程”與“啟蒙生意”──關於清末留日學生編譯法政叢書的問題》(2013)、《晚清來華傳教士與西方“弭兵”思想的譯介──以〈萬國公報〉為中心》(2012)、《近代中韓關係的再編──朝鮮開化官員金允植的視角》(2009)、《法政速成科與留日法政教育》(2006)、《清末新政期國際法移入的作用》(日文,1996)、《甲午戰爭後國際法傳入中國的過程》(日文,1995)、《甲午戰爭前清朝對國家主權的認識與態度》(日文,1994)、《1879-1882年朝鮮對美開國時期中國的朝鮮政策》(日文,1994)等。

序一 鄭培凱

序二 馮錦榮

緒論
一、問題緣起
二、研究史的整理及問題所在
三、本書的問題意識及內容構成

第一章 世界秩序的中國文本:晚清國際法的傳入
一、引言
二、初遇國際法
三、丁韙良翻譯國際法
四、戊戌維新前後國際法著譯之刊行
五、1900年以降國際法的著譯及國際法思想
六、萬國公法·交涉公法·國際公法
七、世界秩序的中國文本:晚清國際法的傳入
附錄:晚清國際法著譯書籍年表[稿]

第二章 晚清國際法教育
一、引言
二、國際法教育的啟動
三、戊戌維新的國際法教育
四、法政學堂的時代
五、國際法與歐美法科留學生
六、日本法政留學與法政速成科
七、小結

第三章 晚清國際法觀
一、引言
二、作為“思想資源”和“概念工具”的國際法
三、公法不足恃
四、主權平等與國際法
五、創造性的誤讀:“重建邦”的追求與“春秋公法”
六、走向文明
七、後話

第四章 國際法的應用與挫折
一、引言
二、對外體制的現代化
三、對外交涉中國際法的應用與挫折
四、中華世界秩序的解構與重構
五、小結

第五章 “文明”與和平:晚清政府參加萬國保和會
一、和平的追求
二、海牙和會召開前中國的保和構想
三、第一次海牙保和會:國際社會的組織化
四、第二次海牙保和會:全世界規模的國際組織
五、大國·強國志向與法制弱國
六、保和會準備會
七、後話

第六章 構建近代國家:文明的追求
一、“公法”與改革
二、文明與國家體制的構建
三、領事裁判權之廢除與法制改革
四、“文明排外”:對外抵制運動與收回利權運動
五、十字街頭:秩序革命與國際法
六、小結

結論
一、國際法的傳入與詮釋
二、中國應用國際法與秩序重構
三、文明大國的追求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二、中文論著
三、日韓文論著
四、歐文論著
後記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