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和他們的神話 | 如何好吃又健康 - 2024年5月

德國人和他們的神話

作者:(德)赫爾弗里德·明克勒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17年08月01日
ISBN:9787100131582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570元

在德國歷史中,神話總是與政治密切相關,如“紅鬍子”弗裡德里希大帝會再度降臨的傳說、民族史詩《尼伯龍人之歌》、浮士德與魔鬼訂約的故事、普魯士國王弗裡德里希二世的軼事……由它們所衍生的神話在各個時期被用來解釋不同的現實。“二戰”之後,分裂的德國對於政治神話的解讀又產生了截然不同的態度。

本書採用宏大的歷史分析方法,論述了德國近代以來的政治神話,尤其注重考察它的嬗變過程,它如何塑造德國人的民族個性,德國人獨具怎樣的力量以激勵行動,德國的政治悲劇如何與神話聯繫在一起。本書不僅涉及德國人的歷史和心態,還是一部關於現代政治的極富啟發性的著作,見解獨到,譯筆流暢,具有極強的可讀性。
 
 

赫爾弗里德·明克勒(Herfried Münkler)

1951年生,柏林洪堡大學政治學教授,柏林―勃蘭登堡科學院成員,以研究政治思想史和戰爭理論著稱。著有《馬基雅維裡》(1982)、《權力與秩序》(1993)、《新的戰爭》(2002)以及《帝國》(2005)等。

導言

第一章 民族神話
一 皇帝歸來
——巴巴羅莎與帝國革新
二 背叛、英雄氣概和自我犧牲
——作為詛咒和命運的尼伯龍人
三 與魔鬼的契約
——約翰·格奧爾格·浮士德博士

第二章 反對羅馬的鬥爭
一 鄉巴佬的美德
——塔西佗與早期日爾曼人神話
二“當羅馬人變得狂妄之時……”
——阿米紐斯與托伊托堡森林之戰
三“這是我的立場,我不會改變!”
——路德反對羅馬的鬥爭
四 向南方進軍
——哥特人的滅亡與卡諾莎懺悔之旅

第三章 作為神話的普魯士和普魯士自己的神話
一 紀律與自負
——普魯士對德國政治神話的挑戰
二 勃蘭登堡王朝的奇跡
——弗裡茨國王
三 聖母瑪利亞與戰爭女神
——路易絲與鐵十字勳章
四 普魯士是犧牲品
——“波茨坦日”與暗殺希特勒

第四章 城堡與城市
一“良好的防禦工事和武器……”
——瓦爾特堡
二 德國知識市民階層的神話
——魏瑪與“德國古典文學”
三 破滅的自尊
——作為神話之地的紐倫堡和德累斯頓
四 美酒享樂與戰爭叫囂
——萊茵河神話與萊茵河畔的神話

第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政治神話
一 反法西斯主義抵抗運動、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和解放戰爭
——民主德國的建國神話
二 貨幣改革與經濟奇跡
——聯邦德國的政治神話
三 “我們是教皇”與“你是德國”
——報紙頭條和廣告取代神話

注釋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致謝
編後記
 

與其歐洲鄰國或與美國相比,聯邦德國是一個缺乏神話的國家,至少缺乏政治建國神話和有關價值取向的神話。法國人衝擊巴士底獄,發動了一場大革命,代表了整整一個時代的政治取向;美國爆發了獨立戰爭,在戰爭中踐行了自己的政治價值觀,譜寫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強敵,頑強爭取獨立的歷史篇章,並激勵其後人不斷地戰勝困難和贏得挑戰;英國人擁有對輝煌帝國時代的持久記憶,這個時代把“秩序和文明”帶給了全世界,而英格蘭精英們也從中獲得了自信;波蘭人保存了民族衰亡、重振河山,以及英勇抵抗直至最終勝利的歷史記憶,這大大加強了他們的民族認同感。

上面這些例子包括了民族的勝利崇拜,也包括引以自豪的犧牲故事,還包括了在政治和技術上的引領要求,它們都表明政治神話發揮了深遠的歷史影響。但在德國卻找不到可以與之相提並論的東西,唯有20世紀上半葉的兩次政治、軍事失敗,以及對納粹恐怖罪行的記憶,先是讓德國人因羞恥而沉默,然後是歷史學家們果斷地對這些歷史做出了評價。德國的歷史記憶同樣也可以促進民族性的形成,只不過它們普遍帶有負面色彩,起不到振奮人心的作用。在這個問題上,德國的處境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其他國家都不用擔負類似的記憶,更無須背負如此沉重的道德十字架,日本沒有,作為蘇聯繼承者的俄羅斯沒有,義大利更沒有。雖然德國人這樣做了,但由於記憶的內容,他們無法獲得自豪感。通過深刻反省得到的政治自我認識,是無法充滿自豪地拿出來與他人分享交流的。

當然,人們也可以把這種缺陷看成是優勢:在德國,人們終於可以擺脫神話帶來的誤解和迷惑,既不受神話故事的誘導,也卸去了被迫重演歷史的負擔,可以單純地用利益權衡和理性推理來從事政治事務。然而事情並非如此簡單。揭示這一點正是本書目的所在。“從神話到理性”,中間沒有一條筆直的道路,在政治上就更沒有了。另外,如果更仔細地考察就會發現,馬克斯·韋伯做出的祛魅診斷未免太過憂傷了,無法將其視作邁向更加理性和更加美好世界的進軍號角。

事實上,“二戰”後的聯邦德國並非完全沒有了神話,只不過這些神話不再牽扯政治,而是關係到個人的富裕生活及其具體象徵。一方面,民主德國試圖用建國神話來改寫德國的歷史,用人民起義和革命綱領取代戰爭與戰鬥;另一方面,聯邦德國放棄了製造官方的建國神話,滿足於做一個特別缺乏象徵的國家。後者一開始的臨時性特徵很容易讓人們抱有這種心態。因此,對神話敘述和象徵性表達的需要,就從政治和國家的層面轉移到了市場和消費層面。

大眾汽車變成了使聯邦德國人具有歸屬感的標誌,梅賽德斯則是事業興旺發達的象徵,是成功的證明。誇張地講,梅賽德斯的星形標記甚至取代了戰爭年代的鐵十字勳章。甲殼蟲和高爾夫汽車主宰了市場,深深地影響了幾代人的特性,而梅賽德斯汽車表明,德國人的成就也重新贏得了世界的尊重和認可。雅尼斯·約普林(JanisJoplin)在歌中唱道:“啊,主啊,你不想給我買一輛梅賽德斯·賓士牌轎車嗎。”當戰艦和裝甲部隊都已成為過去,沒有什麼比斯圖加特的汽車更加鮮明地代表了德國人對世界聲譽的渴望。遺憾的是,後來接手企業董事會的於爾根·施仁普(JürgenSchrempp)沒有明白這一點,他草率地放棄了梅賽德斯·賓士的名稱及其象徵意義,而使用了戴姆勒·克萊斯勒這個名字。這是一個極其嚴重的失誤,最後耗費了數十億的資金才彌補修正過來。如若他對神話及其影響力略知一二,根本不會讓這個康采恩的總部如此破費。神話是富有象徵意義的精神資本的積累,只要小心呵護,就可以受益匪淺。不過這個象徵性的精神財富也會很快消失。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