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春秋的詮釋原理與應用 | 如何好吃又健康 - 2024年5月

周易春秋的詮釋原理與應用

作者:林義正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中心
出版日期:2010年12月01日
ISBN:9789860267754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60元

  《《周易》《春秋》的詮釋原理與應用》一書是林義正近十二年來致力於中國經典詮釋的薈萃之作,全書以《周易》、《春秋》為焦點,透過九篇論文來呈現中國經典詮釋的原理與應用。前三章指出自孔子以來的詮釋傳統本身自有其基型、目的與方法,乃至詮釋背後思維範疇之原理,後六章則可視為原理之應用。作者長年研究先秦哲學,對先秦典籍極為熟稔,在西方詮釋學的強力激化下,反省傳統經學的詮釋活動,企圖找出其規律與原理,為中國詮釋學的成立,奠定堅實的基礎。本書立論謹嚴,勝義紛出,誠為精思之作。
作者簡介
林義正
  臺灣彰化人,1946年生。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曾任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教授兼系主任、研究所所長(2000-2003),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曾任教邏輯、哲學概論、倫理學、先秦儒家哲學、法家哲學、公羊春秋學、宋明理學、中國近現代哲學。目前講授中國哲學史、東方哲學問題討論、周易哲學等課程。著有《校補增集人天眼目》(與巴壺天先生合勘1982)、《孔子學說探微》(1987)、《巴壺天先生追思錄》(1988編)、《虛懷若谷》(1991)、《春秋公羊傳倫理思維與特質》(2003)、《孔學(金勾)沈》(2007)等書及論文四十餘篇。其中《孔子學說探微》獲教育部頒「教學資料作品七十六年度講義類甲等獎」,《春秋公羊傳倫理思維與特質》榮獲「2007年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出版補助」,論文曾獲國科會研究獎勵乙種4次、甲種14次。

自序
第一章  論中國經典詮釋的兩個基型:直釋與旁通—以《易經》的詮釋為例一、前言二、對「中國經典詮釋基型」的界定三、《易》籍著作的詮釋體式四、直釋型詮釋的方法與問題(一)從句解「乾元亨利貞」的差異,見詮釋立場的問題(二)從「理會經義」的深淺,見詮釋層面的問題(三) 從「訓詁.義理」的主從,見詮釋循環的問題(四)從「言象意」的相依,見詮釋技巧的問題(五) 從「六經註我.我註六經」的詮釋異路,見理解的主客觀問題五、旁通型詮釋的方法與問題(一)《易經》與《春秋》相貫通(二)《易經》與《道德經》相會通(三)《易經》與佛學相會通(四)旁通型詮釋的問題六、結論
第二章  論中國經典詮釋的目的與方法—以《春秋》的詮釋為例一、前言二、《春秋》經籍的詮釋體式三、《春秋》詮釋歷程的轉折四、經典詮釋的目的面向(一)孟子首揭詮釋《春秋》的目的(二)公羊學派的詮釋目的(三)穀梁學派的詮釋目的(四)左氏學派的詮釋目的(五)通學派的詮釋目的五、經典詮釋的方法面向(一)孟子首揭詮釋《春秋》的方法(二)公羊學派的詮釋方法(三)穀梁學派的詮釋方法(四)左氏學派的詮釋方法(五)通學派的詮釋方法六、結論
第三章  論《大易》與《春秋》的關係一、前言二、釐清《大易》與《春秋》之所指三、《大易》、《春秋》在六藝中所扮演的功能四、《大易》與《春秋》的關係史五、關係決定於理解六、結論
第四章 孔子對《周易》的詮釋方法一、前言二、孔子與《周易》的關係三、孔子對《周易》有詮釋四、孔子詮釋《周易》的方法(一)化筮辭為德言(二)述《象》以修德(三)文言以明道五、結論
第五章 孔子晚年思想(金勾)沈一、前言二、孔子思想的進階性三、探討孔子的晚年思想(一)持恆:憲章文武,仁禮相濟(二)通變:由「從周」到「繼周」(三)作《春秋》:撥亂反正,推致大道(四)贊《易》:引占歸德,性與天道四、結論
第六章 論《列子.天瑞》的易道思想一、前言二、易道思想的含義三、《列子.天瑞》與《易緯.乾鑿度》的關係四、〈天瑞〉的易道思想(一)萬物如何存在?從何而來?(二)天地本質如何?何由形成?(三)天地根的探究五、〈天瑞〉易道思想的特色(一)兩層的存有論(二)萬物化生(三)現象變化,終始往復,消息盈虛六、結論
第七章  李綱《易》說研究—兼涉其《易》與《華嚴》合轍論一、前言二、兼綜圓融的思想特質三、李綱《易》說的內容與特質(一)學《易》因緣(二)著《傳》篇章(三)批判曲說(四)立一家言四、論《易》與《華嚴》合轍(一)法界論證(二)法門論證(三)一心論證(四)名數論證五、李綱《易》說在易學發展史上的意義
第八章  連雅堂思想中的《春秋》義—以《臺灣通史》為中心的考察一、前言二、型儀《史記》(一)通變古今(二)自罪意識(三)述作篇法(四)繼《春秋》義三、彰顯《春秋》義(一)謹正名,彰史德(二)嚴華夷,伸大義(三)崇仁勇,嘉復仇(四)重民事,貴獨立四、對連雅堂思想中的《春秋》義之檢討
第九章 成中英《易》說研究一、前言二、《易經》是成中英重建中國哲學的基點三、對當代《易經》研究的批評四、《易》說要旨(一)《易經》的哲學詮釋(二)《易經》管理哲學的建立五、詮釋《易經》的方法:本體詮釋學進路六、成中英《易》說在當代易學發展史上的意義各章發表出處一覽引用書目名詞索引人名索引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