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乙未之役:一八九五年台灣社會的實態 | 如何好吃又健康 - 2024年5月

見證乙未之役:一八九五年台灣社會的實態

作者:林呈蓉
出版社:五南
出版日期:2021年08月28日
ISBN:9789865229863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190元

  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爆發,因清軍節節敗退。翌年(一八九五)春,歲次乙未,日、清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澎。
 
  當外商告知島內買辦,臺灣已被割讓之際,社會人心惶惶,進而出現「義民vs.安民」、「反抗vs.談和」等兩樣情結,此一時期蘇格蘭長老教會扮演著安定人心的角色。作者以水彩速寫的「府城學院」,即今台南神學院前身。該學院源自於旗后與府城的兩所「傳道者養成班」,巴克禮牧師於一八七六年接手整合,進而創辦「府城學院」(Capital College),並在神學教育之外,輔以天文地理等近代西洋知識,成為臺灣近代文明開化的原點。作者透過日記、文書、回憶錄等試窺日軍接收臺灣當下的社會實態,打破既往對一八九五臺灣社會混沌未分的刻板印象,當時臺灣社會的文明開化顯然超乎你我想像。

作者簡介
 
林呈蓉
 
  日本御茶之水女子大學比較文化學研究人文科學博士(1993);
  學術專長為日本對外關係史、日治時期台灣史。
 
  現為淡江大學歷史系專任教授。曾獲取2003年日本御茶之水女子大學亞洲女性研究者支援獎助金,並擔任過台灣歷史學會秘書長、副理事長等職務。
 
  代表著作有《近現代史のなかの日本と中国(合著)》(1992)、《前近代日本對外方針之研究》(1998)、《Island in the Stream ~ A Quick Case Study of Taiwan’s Complex History(合著)》(2000)、《台北縣史料彙編~淡水篇》(2001)、《台灣史(合著)》(2003)、《樺山資紀蘇澳行》(2004)、《近代國家的摸索與覺醒~日本與台灣文明開化的進程》(2005)、《近代台灣的醫療衛生~從「安平追想曲」到「國家衛生原理」(莎士比亞版)》(2006)、《牡丹社事件的真相》(2006) 、《日本史》(2008、《皇民化社會的時代(五南版)》(2010)、《水野遵—一個台灣未來的擘畫者》(2011)、《台灣涉外關係史概說》(2015))、《19世紀強權競逐下的臺灣》(2019)、《知識人的時代使命》(2020)等。

前言
 
「民主國」的發想
澎湖與台灣海峽的公海化
基隆戰役與丹麥籍通信員韓生
 
迎日軍進台北城:辜顯榮、陳法與達飛聲
開啟台北城門的民婦陳法子嗣
辜顯榮的膽識
美籍記者達飛聲的見證
被遺忘的連結點(Link):蘇樹森與陳春光
 
曹長櫻井茂夫的困境
對台告諭vs.偽「日本條例」
安民局vs.義民局:坐困愁城的隘勇總兵余清勝
吳湯興與新苗軍:三度掃討北台灣
黎景嵩與新楚軍
中台灣的隘口:定寨望洋八卦山
變更圖南計畫
三面進擊台南
一段插曲:嘉義城女童「周花蓮」
 
民主國總統的脫走:唐景崧與劉永福
臺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
民主國總統接班人劉永福
 
臺灣社會的多元特質
乙未之役期間的平埔族
英語勘能的台灣人:高天賜 李春生 黃東茂
巴克禮牧師:南台灣安定人心的力量
 
乙未之役的終結
最後的困獸之鬥
伏見宮貞愛親王與葉連成家族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薨逝
被忽略的一群
南台灣的文明開化超乎想像

前言 眾所周知,中國近代史上的甲午戰爭對臺灣的歷史命運深具關鍵影響,臺島民眾對此殊變的象徵性反應,莫過於「臺灣民主國」的奇想。清領時期的中土社會仍處「朝代」思維,尚未具備「近代國家」觀念,甲午戰爭之後簽訂馬關條約,擬將臺、澎兩地割讓給日本時,對島上紳商而言,甚不明白的是整場戰役是在北方開打,何以戰敗割地卻是割南方的土地? 回顧一八七四年牡丹社事件的終結,清廷試以金錢杜絕海外對臺島的覬覦,殊不知自己已坐失了對琉球王國的影響力。當時的朝廷重臣李鴻章(一八二三—一九○一)利用一八七八年甫卸任的美國前總統格蘭特(UlyssesSGrant,一八二二—一八八五)訪清之際,向美方表示「日本一旦占領琉球群島,必將成為對臺灣逞其野心之階梯,而此二島位居太平洋貿易之要衝,不僅是日本,任一國家獲此二島,皆可視之為妨礙吾國之通商」!顯然當清廷意識到日本已取得琉球,其後恐將制約大清樞紐之際,李鴻章開始盤算如何洗刷失去對琉球宗主權的奇恥大辱,更須防堵日方藉由朝鮮議題而一舉獨占東亞的軍事權與貿易利權。 一八九四年朝鮮的東學黨事件引發日清相互傾軋,李鴻章本想伺機轉圜牡丹社事件的失策,但天不從人願,甲午戰役的失敗,因著《馬關條約》的簽署,連帶被迫割讓臺、澎兩島。然而,清廷並沒有主動將此一訊息公告島上民眾,臺灣島上的紳商是透過洋行而得知此事,當消息一出,群情譁然。 臺北的紳商階層請工部主事丘逢甲(一八六四—一九一二)協助了解詳實,並表達誓死守禦的決心。於是,丘逢便向當時的巡撫唐景崧(一八四一—一九○三)傳達「如日酋來收臺灣,臺民惟有開戰」的意志,並把巡撫劫留了下來。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