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常用膏方事典 | 如何好吃又健康 - 2024年5月

家庭常用膏方事典

作者:汪文娟 主編
出版社:上海文化
出版日期:2007年11月01日
ISBN:9787807402114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131元

內容摘要︰P3~P4 膏方,通常是醫生根據病人的體質因素、疾病性質,按照君臣佐使原則,選擇單味藥或多味藥配合組成方劑,並將方中的中藥飲片經多次煎煮,濾汁去渣,加熱濃縮,再加入某些輔料,如紅糖、冰糖、蜂蜜等收膏而制成的一種比較稠厚的半流質或半固體的制劑,是具有補虛療疾、調理機體作用的成藥。膏劑是中醫藥中湯、丸、散、膏、丹五大劑型之一。膏劑有外敷和內服兩種,外敷膏劑是中醫外治法中常用的劑型;內服膏劑,即後人習稱的膏方,本書中所講到的膏方也就是內服膏劑。此類劑型容易貯藏、保存,而且便于長期服用。由于膏方藥物濃度高,體積小,藥性穩定,服用時又無需煎煮,口味也好,便于攜帶,因此歷來頗受病家的青睞。 中醫膏方已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我國現存最早的醫方書——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考古發現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膏方的記載。 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第一部藥學專著,書中強調中藥加工要根據藥物性質和治療需要選擇合適的劑型,“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煮,宜酒漬者,宜煎膏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並隨藥性,不得違越”,其中有“煎膏”的論述;《黃帝內經》靈樞篇中,對癰疽有這樣的描述︰“發于腋下赤堅者名日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細而長,疏砭之,涂已豕膏”。可見在漢代、甚至漢代以前,我國古代醫藥家已經有外用膏劑和內服煎膏的不同應用。 東漢時期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中,記載了湯劑、丸劑、散劑、膏劑、酒劑、浸膏劑、糖漿劑、含化劑、粥劑、滴耳劑、洗劑等十多種劑型。 南朝梁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經集注》,提出以治病的需要來確定劑型和給藥途徑的理論,指出“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湯者,宜服酒者,宜服膏煎煮,亦兼服參用所病之源以為制耳”。書中還考證了古今度量衡,並規定了湯、丸、散、膏、藥酒的制作常規,為現代制劑工藝奠定了基礎。 唐宋時期,政府也組織編撰醫方書,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太平惠民和濟局方》、《干金要方》等書中膏方已不鮮見,“杏仁煎”、“地黃煎”、“枸杞煎”即為當時一些補虛康復、養生卻老的膏方。 金元時期,醫藥大家們紛紛著書立說,各擅所長,更不乏療疾補虛的膏方記載,如《東垣試效方》之“清空膏”、《丹溪心法》之“藕汁膏”、《世醫得效方》之“地黃膏”…… 明、清以來,膏方應用上至宮廷御用下至民間滋補養生,膏方有了更大的發展,《本草綱目》中的“益母草膏”,《壽世保元》中的“人參膏”、“茯苓膏”、“瓊玉膏”……以及《醫宗金鑒》、《清太醫院配方》、《慈禧光緒醫方選議》等書中對于膏方的記載更是屢見不鮮。 現代膏方發展快速,全國名店同仁堂、胡慶余堂、雷允上、童涵春堂等均有自制膏滋,如首烏延壽膏、葆春膏、洞天長春膏、十全大補膏等,在國內外都享有一定的聲譽。更有當代名醫在繼承的傳統膏方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創新,並在臨床調治慢性病中應用膏劑取得良好的效果,從而使中醫膏方為人類的健康作出輝煌的貢獻。

壹  常識篇   膏方的起源與發展   內服膏方的分類   膏方的特點   膏方的作用   膏方與“補藥”的區別   膏方的適應人群   膏方的辨證論治   膏方的組成   膏方的制作   制膏用糖(蜂蜜)的煉制   膏滋的質量標準   膏方服用的季節   “開路藥”的應用   膏方的服法   服膏時發生情況的處理.   服膏時的忌口   膏方的保存   膏方“返砂”的處理  細料和輔料篇   常用細料    人參    高麗參    西洋參    黨參    黃     紅景天    靈芝    雪蓮    當歸    何首烏    龍眼肉    黃精    石斛    枸杞    天麻    杜仲     山茱萸    冬蟲夏草    蛤蚧    紫河車    鹿茸    海龍    海馬    狗腎鹿鞭    燕窩    蛤士蟆    三七    番紅花    麝香    白花蛇    羚羊角牛黃    珍珠   輔料    1.膠類     阿膠     龜板膠     鱉甲膠     鹿角膠     黃明膠 貳 參 肆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