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7種常見症狀!6大高危險群首重預防|家天使 | 大腸

注意!大腸癌常見的7大症狀 · 1. 常出現腹痛或絞痛 · 2. 體重減輕: · 3. 排便出血或帶有黏液: · 4. 排便急迫感 · 5. 排便習慣改變: · 6. 糞便形狀變細: · 7.照護知識庫家天使精心為您彙整生活照顧、照護相關資訊,不論您是照顧者或是照顧服務員,都能更滿足您的照顧知識全部文章照顧新知照顧部落格最新消息熱門文章標籤:看漫畫學照顧、照顧資訊、失智症、營養保健、醫藥新知照顧部落格2020/08/10  大腸癌7種常見症狀!6大高危險群首重預防|家天使-找看護第一品牌癌症大腸癌醫藥新知照顧知識(圖文:政昇藥局授權轉載)衛福部公告2017年國人十大死因,大腸癌再度蟬聯前三名,許多醫師及專家警告,罹癌年齡有明顯年輕化的趨勢。

大腸癌的高危險群大腸直腸癌(簡稱大腸癌)的病人中,約有20%與遺傳、基因有關,其餘80%則跟肥胖、生活型態不佳、低纖高脂的飲食、年齡增長等後天因素有關。

特別的是,家族性腺瘤(FAP)的病人主要是APC基因的突變,此基因的突變會導致大腸息肉廣泛增生,進而增加癌變的機率。

此類病患產生息肉的平均年齡約16歲,若沒有適時治療,到40歲前罹患大腸癌的比率將近100%。

後天造成的危險因子:體重超重:BMI≧24缺乏運動:每週運動小於3次或每次運動小於30分鐘不良飲食:愛吃紅肉、加工食品、油炸燒烤類不良嗜好:有抽菸、喝酒的習慣工時過長:每週工作時間遠遠超過40個小時年齡增長: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的族群注意!大腸癌常見的7大症狀1.常出現腹痛或絞痛:造成腹部經常疼痛或絞痛的原因,可能是腸阻塞引起腹脹、多氣、多屁所致,通常在排便或放屁後明顯改善,但腹痛的情況仍會反覆出現。

2.體重減輕:未刻意減肥卻出現體重持續下降,或出現食慾不佳的狀況。

體重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癌細胞擴散,吸收人體進食的養分。

3.排便出血或帶有黏液:痔瘡出血和大腸癌血便有什麼不同?這是許多人常出現的疑問。

一般會以出血顏色做初步判斷,若因痔瘡出血較可能呈現鮮紅色,原因是排便時糞便擦破痔瘡表面造成出血。

另外,腸胃道潰傷出血也可能呈現鮮紅色。

而大腸癌的出血大多偏暗紅色,主要是腸內出血停留的時間較長,經過氧化等作用才隨糞便排出。

簡單來說,排便出血即是不正常的現象,勿擅自推測原因,應立即就醫詳細檢查。

4.排便急迫感:因腫瘤常長在直腸或接近肛門口附近,讓人體產生一種糞便已經到了直腸的錯覺,會有一直想排便的感覺,甚至排便完會覺得解不乾淨。

5.排便習慣改變:排除感染、藥物等原因後,若有持續便秘或腹瀉的情形,都可能是大腸癌的明顯警訊。

若便祕與腹瀉持續交替一段時間,應立即就醫檢查。

6.糞便形狀變細:排便的通道受到腫瘤的影響而變窄,導致已經成形的糞便受到壓迫,而出現細條狀的情況。

7.貧血:表示腸內的腫瘤已有出血現象,血液正在一點一滴的流失卻沒有感覺,此時若缺乏補充鐵質,就容易出現缺鐵性貧血。

大腸癌與息肉有關大腸癌的症狀與息肉的增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常見類型主要分為以下三種:1.腺瘤性息肉:腺瘤的外觀因有微血管而呈現鮮紅色,可分為絨毛型、管狀型、混合型三大類。

在腺瘤中,以管狀型最常見;絨毛型最惡性也最容易出現癌化;混合型中絨毛腺瘤的比例越高,發生癌化的機會越大。

及早發現並由醫師評估切除,可降低癌變的機率。

2.增生性息肉:最常見的息肉類型,外觀呈扁平狀,通常只是微小的黏膜突起,大小不超過0.5公分,常發現長在直腸或乙狀結腸。

增生性息肉是良性的,並不會演變為癌症,患者也幾乎沒有症狀。

3.發炎性息肉:由於大腸發炎潰傷或細菌感染,導致大腸黏膜長出新組織,息肉的出現常與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等疾病有關。

此類型息肉好發於大腸發炎位置,容易產生腹痛、腹瀉等症狀。

治療方式主要以藥物改善腸道發炎情形,發炎性息肉雖不會演變成癌症,但因外觀不易與腺瘤作區分,需進一步診斷才能確認。

補充:克隆氏症算是一種發炎性腸道疾病,症狀包含腹痛、腹瀉、發燒、體重減輕等,也容易發生腸阻塞,進而增加罹患腸癌的風險,有此疾病的族群應特別注意。

由息肉演變而成的腫瘤,是造成大腸癌的元兇,疾病的症狀往往跟腫瘤的生長位置與情況有關。

預防大腸癌可以怎麼做?息肉與大腸癌的發生息息相關,究竟要如何避免息肉的增生與病變,良好的生活型態將是首要課題。

首先,必須擁有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攝取加


常見飲食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