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iPhone、汽車到香蕉的貿易之旅:一本破解關於貿易逆差、經貿協定與全球化迷思 | 如何好吃又健康 - 2024年11月

從iPhone、汽車到香蕉的貿易之旅:一本破解關於貿易逆差、經貿協定與全球化迷思

作者:佛瑞德‧霍赫伯格
出版社:商周
出版日期:2020年03月07日
ISBN:9789864777990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78元

★《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同聲讚譽
★前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前紐約市長、前百事可樂CEO、摩根大通銀行董事長……重磅推薦
★前美國進出口銀行總裁,剖析全球貿易最專業的首本力作

iPhone如何推翻美中「貿易逆差」的說法?
本田休旅車居然比福特和通用汽車更「美國」?
失去國外市場,《冰與火之歌》甚至整個好萊塢都會消失殆盡?
塔可沙拉、本田汽車、香蕉、iPhone、大學文憑、《冰與火之歌》,
用六項商品的故事,逐步解開貿易的謎團!

貿易決定了我們餐桌上的選項,決定了購物的所有價格,
決定了哪家工廠將會慘澹關門,決定了哪個集團將統御世界;
但對於這個市場依舊存在著太多誤解,包括:

‧中國是糟糕的貿易夥伴?
‧貿易赤字代表國家嚴重損失?
‧關稅是外國人要付的?
‧進口品買得愈少,我們的日子過得愈好?

其實,貿易赤字根本無法反映雙邊的經濟狀況,
甚至會因通貨升值與貶值而波動,
而且商品價值只計入最終完成組裝的供應商所在國家,
使得號稱美國設計發明、風靡世界的iPhone,
身上所有瑞士陀螺儀、日本視網膜螢幕、以及美國玻璃的價值,
完全計入中國經濟!

本書將揭開許多這類顛覆直覺的真相,諸如:
‧全球貿易如何改變商品的本質?
→號稱墨西哥美食的塔可沙拉,其實裝的是加州番茄、威斯康辛起司和愛荷華玉米

‧全球貿易有哪些贏家與輸家?
→物美價廉的進口香蕉,背後是由控制土地、勞工、運輸的手段所成就

‧貿易戰當中的王牌──「課徵關稅」,真的保護了本國嗎?
→支付關稅的其實不是外國,而是本國的進口商,而且經常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鼓吹「本國製造」,真的能促進本土產業的成長?
→美國在非盛產的季節從智利進口藍莓,讓消費者全年都吃得到藍莓,反而讓本國藍莓的銷量更好,國外進口與本國製造可以相輔相成

前美國進出口銀行總裁,用最生動的故事與專業的智慧,
解釋全球貿易的複雜網絡,讓我們更能了解這些經濟運作,
如何影響你我生活的每一天!

作者簡介佛瑞德‧霍赫伯格Fred P. Hochberg  2009年被歐巴馬任命擔任美國進出口銀行董事長兼總裁長達八年之久,成為該機構歷史上任期最長的董事長,期間不但創造超過140萬個工作機會與38億盈收,更參訪45國擴展美國出口貿易版圖。柯林頓執政期間,擔任美國小型企業管理局副署長與代理署長。  學術方面,2017年秋季與2018年春季分別擔任芝加哥大學政治學院(Institute of Poli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與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研究員,負責主持全球貿易政策研討會;亦曾任紐約新學院(New School in New York City)的國際事務管理與都市政策院長五年。譯者簡介曹嬿恆  政治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曾從事經濟研究、市場拓展與行銷企劃、企業資源規劃(ERP)顧問、知識管理等工作,並持有國際內部稽核師(CIA)證照。譯有《解密iPhone》與《一眼就突破盲點的思考力》,及合譯作品《為什麼最便宜的機票不要買?》《全球經濟的關鍵動向》《傷心農場》《追債人》等。簡萓靚  師大翻譯所口譯組畢業。靠著一張嘴、一組鍵盤維生與認識世界。跟隨聖路易斯號汪洋流離失所,緊跟漢娜逃離大陸、紮根島嶼。儘管時空地點殊異,正義缺席的時代,小人物的立足故事,原來隨處皆有共鳴。譯有《背離親緣》、《水的導讀:如何用小池塘窺見太平洋》。  懇請賜教:[email protected]

前 言 解開貿易的謎團

Part I 貿易是這麼一回事
第一章 從毛皮到汽車──三百年來的美國貿易
第二章 選擇番茄,還是番茄採收工人?──貿易協定的贏家和輸家
第三章 進口越少,對國家越好?──關於貿易的各種迷思

Part II 六種商品透視全球貿易
第四章 不正宗的墨西哥塔可沙拉──貿易讓食材永不斷貨
第五章 美國街上大多不是美國車?──混淆國際界線的供應鏈
第六章 一根十美元的香蕉──廉價美味背後的陰影
第七章 七四八個供應商孕育的iPhone──貿易赤字的誤導
第八章 百萬個外國學生──世界共通的國際標準
第九章 風靡世界的《冰與火之歌》──七千七百億美元的無形出口

Part III 貿易的未來
第十章 贏家與輸家──解決貿易帶來的現有難題
第十一章 從無現金到基本收入──對未知將來的補救策略

結 語 扭轉對貿易的誤解

──國內宏觀推薦──
Miula│M觀點創辦人
林明仁│臺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陳鳳馨│News98《財經起床號》節目主持人
雷浩斯│價值投資者/財經作家

──國際重磅讚譽──
克莉絲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前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
麥克‧彭博(Michael R. Bloomberg)│前紐約市長、彭博企業創辦人
盧英德(Indra Nooyi)│前百事可樂CEO
弗雷德里克‧史密斯(Frederick W. Smith)│聯邦快遞創辦人暨執行長
傑米‧戴蒙(Jamie Dimon)│摩根大通銀行董事長
大衛‧魯賓斯坦(David Rubenstein)│凱雷投資集團(The Carlyle Group)共同執行長
安娜‧納瓦羅(Ana Navarro)│CNN政治評論家

前 言 解開貿易的謎團貿易有壞處嗎?當然有,就和每個你說得出來的政策議題一樣,對貿易採取行動,就會產生後果,有贏家也有輸家,可是不作為同樣會製造出贏家與輸家。把相對便宜的丹寧布引進美國市場的一筆交易,可能會導致路易斯安那州一家紡織廠的數十個人失業,對牽涉其中的家庭和城鎮是災難性打擊;然而,同時全國各地服飾店的牛仔褲售價降低,讓數以百萬計的家庭預算不那麼吃緊,生活也好過一點。當然,這種事有時候總是無法預先算得一清二楚。預測貿易對價格、就業及產業健全度的影響,有點像是在做天氣預測:不管你的估算多麼有數據根據,又有多麼厲害,永遠無法確定這些要素是否會大翻盤。貿易政策的要旨,或至少它的初衷,就是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去推測和協商這些取捨,確保所做的交易能全面造福人民,又能認知其中總是會有贏家與輸家。可是事後看來,貿易政策是在華盛頓特區擬定的,這裡剛好又是貿易政策的一個非常吵鬧的表親──貿易政治的大本營。貿易政治把有權有勢的利益團體、受益或受害的產業及選票考量都納入計算式裡,讓貿易政策的基本算術發生偏差。擁有強大遊說力量的產業部門(如石油和天然氣業、製藥業)、地方上有選票影響力的團體(如中西部的製造商與農人),或是已經過時的美國懷舊產業(如煤業),在貿易政策成形時,全都有牌要出。結果所做的貿易決策,往往受到新聞頭條可能是褒是貶的影響更大,勝於怎麼樣會對這個國家最有意義。針對唐納.川普(Donald Trump)總統對國外鋼鐵和鋁課徵關稅這個近期真實案例,對門外漢而言,關稅基本上是站在自由貿易協定的對立面:不願打開國家間的門戶,鼓勵互蒙其利的交換,反倒希望保護裡面的人而關上大門。舉例來說,關稅是對購買外國丹寧布的美國消費者課稅,結果非但沒有進口較便宜的外國丹寧布來降低服飾價格,美國製造商反倒不必迎戰原本可以提供更好價格的競爭者。抱持的理論是,儘管購買商品的價格上漲了,卻可透過課稅消除競爭,保住美國人的工作。然而實際上,關稅的功用通常只是自絕於世界之外,讓全球市場在我們缺席下持續前進發展,把我們甩到一邊。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