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滑脂 | 牛油潤滑

潤滑脂乃是在基礎油加入增稠劑與潤滑添加劑製成的半固態機械零件潤滑劑。

潤滑脂俗稱黃油、牛油,因為潤滑脂是半固態的油膩物質且多半呈深淺不一的黃至乳白色,與一般人 ...潤滑脂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潤滑脂乃是在基礎油加入增稠劑與潤滑添加劑製成的半固態機械零件潤滑劑。

潤滑脂俗稱黃油、牛油,因為潤滑脂是半固態的油膩物質且多半呈深淺不一的黃至乳白色,與一般人習見的奶油、牛油很像,因而得名。

潤滑脂的「脂」字和動物性油脂、化學的脂肪酸脂肪族沒有關係。

動物性脂肪主要是三酸甘油脂、甘油與脂肪酸所組成,只是熔點較高的有機化合物,加熱即可融化、冷卻即可固化。

但潤滑脂是以增稠劑(thickener)吸附液態基礎油而成,加熱到滴點(英語:Droppingpoint)(Droppingpoint)以上會融化,冷卻後無法恢復半固態,因為滴點是增稠劑的永久失效溫度。

目錄1潤滑機制[1]2基本參數3增稠劑3.1皂基增稠劑3.2非皂基增稠劑3.3磺酸鈣增稠劑3.4固體潤滑劑增稠4釋油率5脂的黏度6適用溫度6.1最低適用溫度6.2最高適用溫度7註腳8參考文獻潤滑機制[1][編輯]一般中高度負荷、持續運轉的機械設備零件,摩擦點的潤滑功能主要由潤滑脂內所攜帶的基礎油與潤滑添加劑所提供的,增稠劑有輔助性的潤滑效果,但增稠劑在摩擦點的高應力持續作用下會被碾碎,而在摩擦點周邊的潤滑脂持續釋放基礎油與潤滑添加劑、滲透到摩擦點繼續提供潤滑作用。

潤滑脂本身是半固態的,愈軟的潤滑脂流動性愈佳,因此摩擦點周邊的潤滑脂可以逐漸回流到摩擦點,摩擦點的熱量也有助於提昇周邊潤滑脂的流動性以促進其回流。

若是高速/高摩擦頻率的元件,需要較低的回流速率,也就是較硬的潤滑脂,以避免摩擦面需頻繁將潤滑脂體排開而增加阻力。

使用半固態的潤滑脂,而非完全液態的潤滑油,主要的時機有:機構設計使摩擦點開放,或無法完全密封機械並非固定設施,例如電鑽,除非將潤滑油注滿整個空間,否則改變位置即可能導致油體無法接觸摩擦點摩擦速度或頻率非常高,使用液態油會有大量攪動阻力與氣泡生成基本參數[編輯]除了潤滑性能相關的參數外,評估潤滑脂時主要必須參考的因素:基礎油成份:使用哪一種基礎油決定了很多適用條件基礎油黏度:基礎油的黏度決定了適用的摩擦速度增稠劑種類:與基礎油成份一同決定了潤滑脂的很多適用條件稠度(Consistency):稠度代表潤滑脂的固態程度[2][3]原始的稠度數據是以金屬錐體置於一罐潤滑脂的表面,在25°C量測在5秒內沈入的深度,稱為針入度或錐入度,數據為0.1公釐(例如:沈入25公釐,則紀錄250),公認的測試標準有DINISO2137,ASTMD217針入度有一定程度的重現誤差,因此一般是紀錄一個區間,例如265~295潤滑脂的產品規格上,一般呈現的是捏和針入度(workedpenetration),因為幾乎所有潤滑脂在受到一段時間的機械應力後,其針入度都會有所上昇(軟化),因此在出廠前取樣測試針入度,須先以篩板活塞擠壓罐內潤滑脂60次以模擬潤滑脂受到的機械應力再行測量某些潤滑脂產品係針對高稠度穩定性要求而開發的,須量測10萬次捏和後的針入度,與60次捏和針入度相比,變化較少代表其稠度較不易因機械應力而下降,稠度穩定性在潤滑業稱之為機械穩定性(mechanicalstability)[4]由於針入度表現方式較為不便使用,國家潤滑脂協會(英語:NationalLubricatingGreaseInstitute)(NLGI)制定了稠度號數系統(英語:NLGIGrade)(NLGIGrade),將稠度最高(針入度85-115)定為6號,稠度最低(針入度445-475)定為000號。

號數愈高表示潤滑脂愈「硬」、「稠」。

潤滑脂的主要規格應該包括上述參數以及主要用途,例如:「基礎油為40°C黏度40cSt的PAO+有機酯、NLGI2號、複合鋁基皂增稠的軸承專用潤滑脂」。

[5]黏vs.稠基礎油黏度高叫作黏(stiff,tough)、黏度低叫作薄(thin);潤滑脂稠度高叫作稠(thick)、稠度低叫作稀(thin)增稠劑[編輯]液態的基礎油加入增稠劑之後即形成半固態的潤滑脂,增稠劑就其製造方式與結構而言有兩大類:皂基與非皂基。

磺酸鈣是新興的第三類增稠劑,但目前仍少有商業化成品。

固體潤滑劑也可以用來增稠。

食品級潤滑脂的增稠劑只能採用非皂基、鋁基/複合鋁基皂,或者特殊固體潤滑劑。

皂基增稠劑[編輯]皂基增稠劑是皂化反應的產物,和民生用肥皂的原理是一樣的。

常見飲食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