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狀三七 | 姜狀三七

姜狀三七(Panax zingiberensis C. Y. Wu et K. M. Feng)五加科人蔘屬植物。

多年生草本,高20-60釐米,地下莖長,肉質根姜塊狀,葉為掌狀複葉,3-7枚輪生於莖頂, ...登入登記幫助首頁百科分類排行榜圖片百科禮品商店創建詞條編輯實驗香港百科全書WIKI > 所屬分類 > 珍稀瀕危植物  頂[0]評論[0]編輯姜狀三七目錄1形態特徵/姜狀三七2生長環境/姜狀三七3分佈範圍/姜狀三七4栽培技術/姜狀三七5主要價值/姜狀三七形態特徵/姜狀三七編輯本段姜狀三七多年生草本,高20-60釐米;地下莖長,匍匐生長,節間短縮而增厚,肉質根姜塊狀。

地上莖單一;葉為掌狀複葉,3-7枚輪生於莖頂;葉柄長8-15釐米;小葉片長橢圓狀倒卵形,中央的長10-17釐米,寬4-5釐米,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重鋸齒,兩面脈上疏生長約1-1.5毫米的剛毛;無小葉柄或近無柄。

傘形花序單個頂生,有花80-100朵;總花梗較葉柄長,無毛;花梗長1-2釐米,微糙;苞片(原記載為小苞片,拉丁描述為苞片)線狀披針形;花小,紫色;萼齒(原記載為萼片)扁圓形至扁三角形;花瓣早落;子房2-3室;花柱2,合生至中部,柱頭下彎。

果實卵圓形,紅色,熟時變黑;種子白色,微皺。

該種肉質根姜塊狀,與其他的種有異。

生長環境/姜狀三七編輯本段姜狀三七為陰生植物,常生於石灰巖常綠闊葉林下蔽蔭處,生長地區的氣候温涼濕潤,年平均温約17℃,1月平均温10℃左右,極端最低温-4℃,極端最高温32℃,年降水量1300-1500毫米;相對濕度70-85%。

土壤為磚紅壤性紅壤,有機質豐富,pH值5.0-5.5。

 分佈範圍/姜狀三七編輯本段產雲南(馬關、蒙自),常栽培。

栽培技術/姜狀三七編輯本段繁殖技術種子繁殖:選三四年生三七所結的果實中成熟和飽滿的種子,在冬季10-11月間,隨採隨播,播後用以肥料混合之火土覆蓋一層,上面再蓋草皮一層,促進其種子發芽。

採用點播方式,行株距為3×2寸或3×3寸,每畝需種28-32萬粒,覆土4-8分厚,稍壓後再覆蓋一層稻草(稻草要切成2-3寸小段,用石硫合劑消毒),以防止雜草生長和水分蒸發,又可防止陰棚漏雨打爛畦面,影響幼苗生長。

覆蓋厚度為0.3-0.5寸,覆蓋畦面約80%。

易地移植:三七在苗牀生長一年後必須易地移植。

移植的新地須與苗牀用同樣方法整理,最好在大雪或冬至期間進行。

將苗牀的“籽條”掘起,剪去莖葉,放入穴中,施以混合肥一撮,覆蓋本土寸許,按7×6寸或8×6寸行距開溝,溝深1-1.5寸,栽苗時,使苗與溝底呈20-30度角,邊栽邊蓋土,厚度以不露出芽頭為準,不宜太厚,再蓋約0.3-0.5寸厚的碎草,以不見土為原則。

栽培方法選地:栽培土地宜選擇向陽山坡。

土壤一般以沙質黑壤土為佳,灰土次之,紅土更次。

粘土不宜栽培。

選地是引種三七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

宜選海拔700-1500米、東陽、坡度10-20度的山坡。

海拔400米以上的低山區或丘陵平原地區,病蟲害比較嚴重,而且葉片常出現早期脱落現象。

經驗證明,宜選陰涼通風,最好西面有高山遮陰的山坡為好。

搭棚: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木柱、木橫樑結構的天棚,即用木條、竹條構成,棚高5.5-6尺。

另一種是木柱鐵線結構的天棚,即用鐵絲代替橫樑,柱距8尺左右,每畝需木柱120-130根,棚的作用主要是調節光照和温度。

根據不同季節和温度的高低而進行調整,春季日光投射的角度小,光較弱,可以稀蓋,一般透光度可為65%-75%,以後隨光照的增強和氣温的升高而逐漸加密,一般北坡直射光少,可蓋稀些,南坡光強可蓋密些。

作畦:一般需順坡向作畦,以利排水和田間操作。

畦寬為1.8-2尺,畦高5-6寸,畦長可隨地形而定,溝寬1尺,畦面呈魚背形。

作畦後,於畦面每畝施基肥30-50擔,基肥的比例為牛糞70%、草木灰30%。

若有磷肥(過磷酸鈣、骨粉)再加30斤左右。

基肥必須腐熟後施用,均勻撒佈在畦面,與土壤充分混合。

病蟲害防治病害:黑斑病,多發於6~7月高温多濕季節,使植株扭斷死亡。

防治方法是調節陰棚透光度在20%以下,用1.5%多抗黴素150倍液或7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霧。

疫病,是三七苗期毀滅性病害。


常見飲食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