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狀三七 | 姜狀三七

姜狀三七,瀕危種。

為五加科人參屬植物,是中國特有的名貴中藥材,也是中國最早的藥食同源植物之一,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莖肉質,姜塊狀。

姜狀三七姜狀三七,瀕危種。

為五加科人參屬植物,是中國特有的名貴中藥材,也是中國最早的藥食同源植物之一,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莖肉質,姜塊狀。

分布於雲南東南部海拔1000~1700米的常綠闊葉林下。

為陰生植物,常生在石灰岩常綠闊葉林下蔭蔽處,生長地區氣候溫涼濕潤。

5月展葉,6月開花,10月果熟。

基本信息中文學名:姜狀三七界:植物界族:人參族門:被子植物門(Magnoliophyta)綱:雙子葉植物綱(Magnoliopsida),又稱木蘭綱。

亞綱:薔薇亞綱(Rosidae)目:傘形目(Apiales,Umbellales)科:五加科(Araliaceae)屬:人參屬(PanaxLinn.)種:姜狀三七基本資料姜狀三七拉丁名:PanaxzingiberensisC.Y.WuetK.M.Feng中文名:姜狀三七拉丁科名:Araliaceae中文科名:五加科保護級別:3分布:雲南現狀:瀕危種。

姜狀三七是人參屬中根莖特大的種類。

多年來因採挖其根莖作三七的代用品,現已近於瀕危。

海拔下限(米):1000海拔上限(米):1700簡介傘形科竊衣多年生草本。

根狀莖肉質,呈姜塊狀。

掌狀複葉,輪生於莖頂,有小葉3~7枚,長圓狀倒卵形,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重鋸齒,兩面沿脈疏被鋼毛。

傘形花序單一,頂生,無毛,基部有線狀披針形小苞片多枚。

花小,紫色,子房2~3室。

漿果卵圓形,紅色後變黑色,內有種子l-2粒。

生長於海拔l000~1700米石灰岩山地。

產於滇東南及滇南各縣。

中國特有種,雲南特有種,瀕危種,國家II級保護。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高30一60厘米;根莖肉質,姜塊狀。

葉為掌狀複葉,輪生於莖頂端,葉柄長8一15厘米;小葉3一7,長圓狀倒卵形,長10一17厘米,寬45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重鋸齒,兩面沿脈疏被長1一1.5毫米的剛毛,近無柄。

傘形花序單一,頂生,總軸細,無毛,長10-20厘米,花梗長12厘米,基部有線狀披針形小苞片多枚;花小,紫色;花萼合生成杯狀,花瓣5;雄蕊與花瓣同數,且與之互生,但較短;子房2一3室,花柱2,合生至近中部。

漿果卵圓形,直徑約4一5毫米,熟時紅色,後變黑色,內有種子12粒;種子卵球形,長3一5毫米,白色,微皺。

特性:姜狀三七為陰生植物,常生於石灰岩常綠闊葉林下蔽蔭處,生長地區的氣候溫涼濕潤,年平均溫約17℃,1月平均溫10℃左右,極端最低溫-4℃,極端最高溫32℃,年降水量1300--1500毫米;相對濕度70--85%。

土壤為磚紅壤性紅壤,有機質豐富,pH值5.0--5.5。

3--4月根莖上萌發新芽,5月展葉,6月開花,10月果熟,11月地上部分枯萎,即進入休眠期。

保護價值與措施保護價值:姜狀三七系近年來新發現人參屬中根莖呈塊狀的特殊種類,為中國特有。

根莖主含齊墩果烷型五環三萜,入藥用於跌打損傷,虛癆咳嗽、外傷出血及貧血等,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保護措施:建議在馬關縣選擇集中地區建立保護點。

硯山縣鏡卡農場已經引種栽培。

有關單位應開展繁殖試驗,擴大種植。

繁殖培育姜狀三七栽培要點:用種子繁殖。

種胚有休眠現象,秋季採收種子,隨即播於苗床,床面搭蓋蔭棚,至翌年2--3月即可發芽。

一般至第二年夏季可開花。

遷地栽培時應給予適宜的生境。

整地施基肥:選地勢較高、背風向陽、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前茬以玉米、花生或豆類為宜,切忌茄科為前作。

多次翻耕20厘米左右,使土壤風化。

最後一次耕翻,每畝施腐熟廄肥5000公斤,餅肥50公斤,三元複合肥50公斤,整平耙細,作畦寬1.2-1.5米,高30-40厘米,畦間距50-150厘米,畦面呈瓦背形。

選種播種,育苗移栽:1.選種及種子處理每年10-11月,選3-4年生所結飽滿、無病蟲害、成熟變紅果實,摘下放入竹篩,搓去果皮,洗淨,晾乾表面水分,用50%托布津1000倍液浸種10分鐘消毒處理。

三七


常見飲食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