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與子宮體癌 | 子宮內膜癌化療

link繁简首頁>治療範疇>癌症營養調理>子宮頸與子宮體癌子宮頸與子宮體癌子宮頸癌子宮頸癌是女性常見之癌症,但可經由定期抹片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根據統計,子宮頸原位癌治癒率可達100%,正因為如此,多年來無論政府、醫界、與企業團體均不斷呼籲婦女朋友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並提出「六分鐘護一生」的口號,在多方努力之下,已使得之前位居癌症死亡排行榜第八名的子宮頸癌(及部位未明示子宮癌)從2009年起下降至第十名,雖然可喜,但仍需更多婦女朋友配合才能更提高抹片受檢率以遠離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的好發年齡為35-45歲左右,但在臨床上已可發現20幾歲的年輕女性患者,可能的致病原因包括多重性伴侶、過早發生性行為、多次妊娠、非常年輕即懷孕、性病感染、吸菸、免疫力降低、長期服用避孕藥者、維生素A及葉酸缺乏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各項原因中,尤以因性生活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為最重要的致病因素。

因此,婦產科醫學會呼籲,女孩若無特殊過敏體質,最好自九歲起即接受施打子宮頸癌疫苗,可以預防與子宮頸癌有關之特定人類乳突病毒。

子宮頸癌是一個發展相當緩慢的癌症,在細胞病變初期幾乎毫無症狀,發展一段時間後才會陸續出現,症狀包括:陰道出血或分泌物中帶血,出血的時機通常是在性行為後、提重物時、或用力排便後發生。

直腸有壓迫感或是變得頻尿、反覆發生膀胱炎,這可能是腫瘤造成壓迫所致。

持續性腰薦椎疼痛、單側下肢淋巴水腫、再加上單側輸尿管阻塞,這些症狀代表著病情已非常嚴重。

出現尿毒症時,病情往往難以收拾了,死亡率相對地也非常高。

至於治療,若屬於子宮頸上皮內細胞贅生(CIN),此為子宮頸癌的癌前變化,其治療方式可包括有電燒、冷凍治療、雷射、子宮頸環狀電燒切除術、錐狀切除術及子宮切除術。

若判定為子宮頸癌後,治療方式依據其臨床分期而有所不同:在第I期及第IIa期時,大多採行子宮根除術、或放射線治療;而第IIb期以上時則採行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

而在五年存活率方面,第I期75%、第II期約55%、第III期約30%、第IV期約7%,因此後續的追蹤檢查非常重要。

子宮內膜癌另一項子宮內膜癌為婦女常見的子宮體癌,台灣由於飲食逐漸西化,子宮內膜癌發生率有逐漸增加與年輕化的趨勢,已超越卵巢癌、成為僅次於乳癌與子宮頸癌的婦科癌症。

不同於子宮頸癌,造成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因子主要如下:初經年齡早、或停經年齡延後(大於52歲)者。

由於脂肪組織會製造多餘雌激素,因此肥胖將增加女性乳癌、卵巢癌、與子宮內膜癌的機率。

根據統計,若超過理想體重30%,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將增加3.5倍。

不孕婦女或未生育過的女性。

月經不順者因無黃體素來抗衡雌激素,因此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也大幅增加。

接受未合併黃體素之雌激素作為更年期荷爾蒙治療的婦女。

遺傳、以及其他疾病因素。

子宮內膜癌雖不如子宮頸癌可以靠子宮頸抹片做有效篩檢,但還好有明顯的徵兆可讓人產生警覺。

停經前、後不正常的出血是子宮內膜癌最常見的症狀,百分之九十的病人會表現出子宮不正常出血的症狀,只有不到百分之五的病人沒有症狀,因此比起卵巢癌要來的容易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此外像是久治不癒的陰道不正常血絲狀分泌物、子宮積膿、貧血等也都是子宮內膜癌可能的臨床表現。

至於子宮內膜癌的治療,仍以手術為主,必須切除子宮、兩側輸卵管與卵巢。

由於子宮內膜癌的擴散轉移是經由血液及淋巴兩種途徑,因此手術時必須查看腹腔內是否有癌細胞、其他器官是否受到轉移、骨盆腔及主動脈旁淋巴是否受到侵犯,並配合骨盆腔體液的細胞學檢查結果,來判定腫瘤分期,並擬定後續治療計畫(是否配合化療與放療)與預後的評估。

當今的癌症治療已走上整合醫療之路,除了主流的手術、藥物與放射線等治療之外,輔助療法也不可或缺。

所謂輔助療法,目的在於提升身體抗癌力及降低手術、化療、放療、以及標靶治療等所帶來的副作用,並幫助患者擁有最大的療癒能量。

在各種輔助療法中,營養醫學可說是最好的幫手,因為營養素可提供癌症患者在手術前後整個抗癌過程中所需的能量,幫助癌症患者不被癌細胞所打敗,因此,向營養醫學專業醫師諮詢並取得個人營養調理建議,定能提高成功抗癌的勝算。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不同的西醫主流療法對身體所造成的傷害與風險不同,營養調理也需要跟著調整,此外,每個人所需的營養素組合與治療劑量,還會依患者年齡、體重、症狀、以及


常見飲食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