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薯蕷屬) | 甘薯

甘薯(薯蕷屬)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此條目的主題是學名為「Dioscoreaesculenta」的薯蕷屬植物。

關於學名為「Ipomoeabatatas」的番薯屬植物,請見「番薯」。

甘薯科學分類界:植物界Plantae演化支:被子植物Angiosperms演化支:單子葉植物Monocots目:薯蕷目Dioscoreales科:薯蕷科Dioscoreaceae屬:薯蕷屬Dioscorea種:甘薯D.esculenta二名法Dioscoreaesculenta(Lour.)Burkill,1917甘薯(學名:Dioscoreaesculenta)是薯蕷科薯蕷屬的植物[1]。

目錄1形態2生態3分布4別名5亞種6參考文獻7外部連結形態[編輯]多年生纏繞草質藤本;有卵圓形塊莖;每株5~10個;寬心形葉子互生,葉柄基部有刺;初夏開花,穗狀花序單生;三棱形蒴果;圓形種子有翅。

甘薯的根分為三種:鬚根呈纖維狀;有根毛,根系向縱深發展,一般在30厘米的土層內,吸收水分和養分;柴根粗約1厘米.可長達40厘米,是鬚根在生長中因土壤乾旱、高溫、通氣不良等因素,發育不全形成的畸形肉質根;塊根是儲藏營養的器官,是食用的部分,在5~25厘米的土層中,先伸長,然後長粗。

生態[編輯]甘薯生長的中後期,氣溫由高轉低,晝夜溫差大,則有利於塊根的生長;甘薯屬喜光的短日照植物,莖葉利用光能時間長,效率高;莖葉生長期長,塊根積累養分就多;甘薯的根系發達,比較耐旱。

分布[編輯]起源自東南亞和美拉尼西亞[2][3]。

主要分布在亞洲東南部以及中國大陸的廣西、海南等地[1],目前已由人工引種栽培。

台灣是在17世紀初期,由福建傳入栽培,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栽培歷史。

別名[編輯]甘薯別名甜薯[1],亦即晉代嵇含《南方草木狀》中所載的「甘𧄔」[4],據農學家丁穎考證,是薯蕷科的甘薯(Dioscoreaesculenta)。

但旋花科的番薯也被稱作甘薯。

亞種[編輯]Dioscoreaesculenta(Lour.)Burk.var.spinosa(Roxb.)Knuth[1]參考文獻[編輯]^1.01.11.21.3昆明植物研究所.甘薯.《中國高等植物資料庫全庫》.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2009-02-2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中文(簡體)). ^Lebot,Vincent.TropicalRootandTuberCrops:Cassava,SweetPotato,YamsandAroids.CABI.2009-01-01[2020-08-28](英語). ^Hancock,JamesF.Chapter10.PlantEvolutionandtheOriginofCropSpecies.CABI.2012:168[2020-08-28](英語). ^草類甘𧄔.南方草木狀.卷上(中文(繁體)). 外部連結[編輯]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甘薯(薯蕷屬)分類單元識別碼Dioscoreaesculenta維基數據:Q2674220維基物種:DioscoreaesculentaAPDB:200245Ecocrop:939EoL:1121044EPPO:DIUES中國植物志:200028104GBIF:2755195GRIN:14204iNaturalist:475628IPNI:30332005-2IRMNG:11212330ITIS:502073NCBI:323665NZOR:c5434d8b-7d32-49ca-b624-c91f133ec731PlantList:kew-240117PLANTS:DIES2POWO:urn:lsid:ipni.org:names:317946-1Tropicos:11000019WCSP:240117WFO:wfo-0000390601Oncusesculentus維基數據:Q87620698APDB:221316GBIF:5300892GRIN:25671IPNI:318858-1POWO:urn:lsid:ipni.org:names:318858-1Tropicos:11000352WCSP:255887WFO:wfo-0000479420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甘薯_(薯蕷屬)&oldid=61384714」分類:薯蕷屬隱藏分類:CS1英語來源(en)物種微格式條目含有拉丁語的條目導覽選單個人工具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命名空間條目討論臺灣正體已展开已折叠


常見飲食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