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首度種植山田錦釀清酒創辦人:想我們為香港而自豪 | 山 錦 田 清酒

來到錦田眼前這片農地,一束束綠油油的稻穗,以篆書寫上「山田錦」的指示牌,圍繞農田有山有水,一片綠野田園美景,真有一刻以為自己身處日本,這兒其實是 ...本土首度種植山田錦釀清酒創辦人:想我們為香港而自豪副刊版2021/09/22分享:不少港人愛好杯中物,最近有一枝香港種植、日本製造的清酒面世,成為酒界一大話題。

這枝名為「沈清」的清酒,卻原來出自一位非行內人士之手,由「香港酒造」創辦人Tom細說這枝香港清酒的故事。

來到錦田眼前這片農地,一束束綠油油的稻穗,以篆書寫上「山田錦」的指示牌,圍繞農田有山有水,一片綠野田園美景,真有一刻以為自己身處日本,這兒其實是「沈清」的發源地。

打造香港自豪品牌Tom外表有型,造型及氣場如西部牛仔,他的而且確並非專業農夫,反而是資深的品牌顧問及市場總監,為何偏偏離開這個舒適區,走到新界種米?「很記得16、17歲時認識了一位日本朋友,他來香港旅遊時我帶他去玩,他一臉自豪地說,在馬路上見到很多豐田汽車。

要做一個讓港人自豪的品牌,自此紮根在我腦海中。

」以往他跟不同國際品牌合作,卻很少見到可衝出香港的本地品牌,因此他決意要成為先鋒。

他與拍檔Nick在2017年起開始研究食材,認識到本地農業的市場及生態。

「香港的農業很特別,泥土及農作物也很優質,可惜因為地方很細,而且難入行,令農業發展受到局限。

」他思考種植甚麼的時候,以專業的角度分析,認為要符合4大條件:第一是要有機;第二是要精,有明星產品;第三是要高產值,可以種得多而密;第四是低干預,不需太多人力打理,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魚稻共生。

業餘農夫主打魚稻共生因為不是農業出身,Tom在這3年間不斷學習,包括到廣西去研習,那裏的農業豐富,水土跟香港接近,更有長壽村落。

他又參加網上課程,跟台灣人學習魚稻共生。

「我們將焦點放在魚上,可以養鱸魚、脆肉鯇甚至龍蝦和蟹也可,不過現時仍在調校水質,仍未放入魚,大約一兩星期後就正式開始。

」香港二澳也有種植稻米,為了區別,以及面向更廣的大眾及更長遠的發展,他們嘗試種植釀酒米而非食用米,成立了以香港農業為本的「香港酒造」。

「我們有3大定位:要用香港生產的農作物、要代表到香港的品味、創意、意念及個性,最重要是沒有限制任何釀酒工藝。

我們並非只想單一釀造清酒,將來甚至有可能會做伏特加,甚至種啤酒花釀啤酒。

」首批香港種山田錦幾經辛苦他們從日本廠商小林先生買下日本米的種子,有史以來成功在香港首次種出酒米之王--山田錦。

在尋找合適農地及廠商時已費了一番工夫,還要自行去開墾,作為農業新丁的他碰了不少釘,惟有靠朋友及鄰居去幫手成就。

「一開始時泥地極軟,挖土機幾乎半沉下去,又試過水浸將整塊田淹沒,只能邊做邊學。

」在種植期間的180多天,稻米皆使用香港大帽山的有機山水,及無工業污染純淨土壤種植,讓稻米在不含任何重金屬或非天然雜質的環境下健康成長。

Tom更意外地發現,原來錦田很久之前真的曾經種米,很有淵源。

加入沉香凸顯香港元素Tom強調這個項目的初衷,是讓港人為香港而自豪,如果用香港種植的米在香港釀酒,閉門造車就沒有意思。

他們尋找日本清酒廠合作,利用當地最正宗的釀酒技術,並將香港米帶到海外。

為了加強本土氣息,他刻意在酒中加入很有代表性的奇楠沉香,讓人喝到香港的味道。

Tom笑說:「當然這又是另一難題,日本人對香港米不感興趣,還要加入沉香,理論上根本不能稱作日本酒及清酒,因此吃了不少閉門羹。

最後找了十多間,才找到願意合作的酒造。

靜岡縣的『花之舞』有157年釀酒歷史,剛由下一代接手,他認為十分有趣,立即成事。

測試時要在所有酒辦中加入沉香,由不同類型的酒、至每次加入沉香的分量,試了差不多足足10個回合!」不同港人參與製作他們另一個想法是,讓不同香港人也有機會參與其中。

他們一開始故意不找專家如唎酒師及酒商等合作,反而找朋友來盲試,品評酒好喝與否,認為一般人從消費者角度的意見,比專業知識更重要。

最後結果出人意表,男士喜愛口感清爽、沉香味突出澎湃的本釀造「謙」;女士則偏好複雜高而多變、富果甜及木香的純米吟釀「可」,最後得出兩枝製成品,並取名「沈清」。

酒標上為了傳達更多故事,讓人產生好奇心,也落足不少心機。

Tom與年輕人一同設計標誌,融入了魚及米這兩種元素;「香港酒造」這4隻毛筆字,則由他80多歲的外母親


常見飲食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