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秒懂米飯史!下次老外問:台灣人有自己土生土長的 ... | 蓬萊米英文

廣東人愛吃的絲苗米是秈稻的一種。

為南亞、東南亞地區主要食用米。

##粳稻(Oryza sativa japonica):. 日本種,在台灣為改良的日本種水稻俗稱蓬萊米.Share《VO導讀》:對於我們每天在食用的米飯,你會不會也有同樣的疑問:常常聽到台灣米、日本米、和泰國米……究竟它們之間決定性的差別到底是什麼?形狀?口感? 稻米,是亞洲人的主食,更是東方重要的文化之一,可曾想過米粒也有亞種嗎?就讓鍵盤農夫為各位解答啦!文/Ryushuier(鍵盤農夫流水兒)先來簡介一下我們常吃的米,中國叫做大米。

一般我們在台灣主要可以吃到兩種類型的米,在介紹這兩種類型米之前,我先簡單介紹水稻,水稻是屬於禾本科植物,咱們大部分的五穀雜糧都來自於這一科,我們常吃的水稻是亞洲水稻,學名是OryzasativaOryza,亞洲水稻又分為三種: ##秈稻(Oryzasativaindica):印度種,在台灣俗稱在來米外觀細長,早期從中國移民而來。

除了一般食用,常用於蘿蔔糕、米粉、炒飯。

廣東人愛吃的絲苗米是秈稻的一種。

為南亞、東南亞地區主要食用米。

##粳稻(Oryzasativajaponica):日本種,在台灣為改良的日本種水稻俗稱蓬萊米##爪哇水稻(Oryzasativajavanica):爪哇稻,熱帶日本稻,馬來西亞、印尼一帶,跟日本水稻種很像,但是可以適應熱帶。

在來米吃起來比較硬,粒粒分明,比較不黏。

通常自助餐賣的米都是這種,飯匙挖下去粒粒分明。

粳稻、蓬萊米,很黏,飯匙挖下去都會黏著,例如便利商店的米,台梗九號,益全香米……。

台灣米、日本米、和泰國米差別這三種米都是Oryzasativa亞洲水稻,所以都是同種。

只是有點差異,就好像黑腸、洋腸、黃人。

泰國米是Oryzasativaindica印度米的一種,跟台灣的在來米一樣是屬於印度種,台灣是因為各種族群都有,所以米相當複雜:有蓬萊米、在來米,甚至爪哇米,日本米比較純,幾乎都是Oryzasativajaponica日本種。

再來為大家介紹獨特的台灣日本種米—蓬萊米這是在台灣的日本種水稻,我們稱為蓬萊米。

蓬萊米是我們台灣人大部分人吃的米。

台灣早期的米,有原住民南島語系帶來的爪哇品種,也有一說爪哇米是從荷蘭治理台灣的時候帶來,估計兩者都有;另外還有有中國大陸沿海帶來的在來米,鄭成功治理台灣的時候實施軍墾政策,大量推廣以及日本治理台灣時期,為了讓當時在台灣種植的米,可以比較適合日本人吃,而去改良台灣的米。

所以有趣的一點是,台灣的米種類來源都跟殖民地的統治國歷史有關係,當然台灣本土也有發現許多野生的稻屬。

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有一個相當重要的政策,就是把台灣當成農業基地,當時因為戰爭頻繁,內地的日本皇島,大量發展兵工業,導致糧食缺乏,所以採用以台灣為整個日本的糧倉,這樣的計畫,開始改革台灣的農業,以下的故事將帶大家進入到當時日本治理台灣的時空背景(當時的台灣米很難吃,如果大家有機會去泰國、印度吃米,相當硬,大概就那種感覺,但是不同口味有不同人種喜歡吃),當時日本政府為了讓日本人有米可以吃,總督府下令農業改良場進行改良,當時有兩種考量:1.拿印度種,就是台灣早期移民帶來的那些在來米改良2.把日本種弄過來台灣改良當時有兩個相當重要的農學家,我覺得在台灣歷史上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畢竟鄉民、肥宅現在吃的米飯,都來自兩人之手,我就來鍵盤介紹一下,1.蓬萊米之母:末永仁,主要負責栽培試驗2.蓬萊米之父:磯永吉,主要負責理論分析(兩個都是當時日本內地男性喔)先介紹末永仁,末永仁是1886年3月15日生,福岡人,大分縣三重農學校畢業,大概就是現在的台中高農農業科畢業,因緣巧合來到台灣的嘉義農試驗場擔任技工,身分低微,但此人來台灣以後竟然莫名其妙地改變了一生,在台灣歷史上,雖然課本都沒出現,但是台中農試場跟台灣大學目前都有此人的銅像紀念。

末永仁做為一個僅有縣立高等農校學歷出身的魯蛇、個性卻是很乖又安分勤勉,如果不是因緣際會來了鬼島,在日本內地大概很難有大波濤的人生。

兩年後他遇到這一輩子最重要的夥伴:磯永吉。

兩個人同歲,但是永吉是正統帝國大學血統畢業的(東北大學農學院,現在為北海道大)。

磯永吉1911年畢業於東北帝國大學農科,1912年來台灣,擔任台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技手的磯永吉(1886~1972),1914年晉升為技師。

磯永吉很賞識末永仁的才能,帶他一起到台中這塊稻


常見飲食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