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米歷史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台灣之光「蓬萊米」如何誕生?台大一間小屋,保存日治時期 ...

VVIP會員會員專區支持我們新聞新聞總覽VIP專文政治國際軍事國內中港澳重磅專訪專題歷史調查風數據運動風民調地方新聞風影音公民運動立院直播評論評論總覽風評專欄投書風書房文化財經財經總覽商業華爾街日報選文經濟風編輯導讀科技國際財經1%Style財經專欄生活風生活職場旅遊美食健康品味生活時事話題娛樂居家汽車下班經濟學下班經濟學總覽下班經濟學影音證券投資理財房地產支持我們減碳未來式橘色設計簿疫情經濟學Search»中國民進黨買房儲蓄理財房貸房地產投資國民黨台股立即登入帳號維護會員資料會籍管理序號兌換咖啡贊助贊助紀錄作者專區支持我們登出會員中心會籍管理序號兌換咖啡贊助贊助紀錄WSJ訂閱支持我們現正熱映中熱門文章更多文章熱門分享在台大旁的磯小屋。

(圖/天下雜誌提供)陽明山竹子湖不是只有海芋田、野菜餐廳,這裡也是孕育蓬萊米的搖籃,八十八年前,台灣人舌尖上的米飯香起源於此。

高齡八十八歲長者的生日叫「米壽」(米字拆開來就是八十八),「蓬萊米」也有自己的八十八歲米壽生日故事。

[啟動LINE推播]每日重大新聞通知明清時期,台灣的稻種品系複雜,日治期間才由政府推動品種改良。

當時台灣所種植的稻米品種為米粒較長的秈米,日本人稱它為「在來米」,意指台灣在地本來就有的米,口感較硬。

一九二○年代,才由日本農業專家磯永吉和末永仁在日本稻米品種的基礎上,終於培育出可適應台灣氣候的品種「蓬萊米」,磯永吉和末永仁因此有「蓬萊米之父」和「蓬萊米之母」的尊稱。

種稻的阿伯。

(圖/天下雜誌提供)蓬萊米。

(圖/呂景義,天下雜誌提供)台大農學院舟山路附近有一排市定古蹟「磯小屋」日式建築,是磯永吉當年做研究之處,長期展出當年育種的器材、論文、講義等。

入口處的兩尊磯永吉和末永仁銅雕,就是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的親手雕塑,以感念這兩位日本友人對台灣的貢獻。

現年八十二歲志工陳景林的父親陳清源曾受教於磯永吉,「來這裡幫忙解說,也算飲水思源,」陳景林笑笑地說。

磯永吉追想錄的封面。

(圖/天下雜誌提供)為了保持實驗品種不被其他稻種干擾,以及需要近似日本的冷涼氣候,磯永吉選在陽明山的竹子湖進行稻種培育。

然而近年竹子湖的環境丕變,海芋等園藝植物和土雞城、野菜餐廳大行其道,「竹子湖五十年光榮的稻作史已完全失憶,」台大農藝系退休教授謝兆樞一度感嘆。

竹子湖種田。

(圖/天下雜誌提供)所幸在磯小屋團隊努力下,當年的「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事務所」歷史建築,現在已成為「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故事館」,今年三月八日在盛大慶祝下這棟建築剛過自己的「米壽」。

當年的器具。

(圖/天下雜誌提供)當年的器具。

(圖/天下雜誌提供)社區居民也在二○一二年成立「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榖東俱樂部」,立志「把蓬萊米種回來」,恢復「蓬萊米搖籃」的榮光。

每年地方耆老們都會和磯小屋團隊一起邀請在地的湖田國小、薇閣中學等年輕世代一起插秧。

磯小屋團隊也遠從日本國立遺傳研究所找到已在冷藏庫沈睡三十年的蓬萊米原種「中村種」,喚醒並在此復育「原滋原味」的蓬萊米。

「這真是最有意義的食農教育!」台大農藝學系前系主任彭雲明說。

磯小屋台北市基隆路4段42巷02-33664789開放時間:每週三、六、日9:00-12:0014:00-16:30 文/陳世斌圖片提供/台灣大學農藝學系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天下雜誌微笑季刊《慢島款款行》(原文標題:古鎮配小吃)相關報導他的小黃瓜銷遍全台!年輕人揮汗種出無農藥良心作物,月薪勝吹冷氣上班族3倍台灣人的稻米,連歐盟都來觀摩!拿下5屆冠軍米王的關鍵,是這樣的最美風景台灣黃豆絕不輸進口貨!知名廚師棄中國高薪,在池上磨起最濃郁台灣味假的!是你眼睛業障重,才被騙相信香蕉可以嫁給奇異果水果賣相差就不能吃嗎?25歲女孩為照顧爺爺奶奶返鄉創業,把「垃圾」變美食!為何台灣人要用中國農民曆?他毅然辭掉穩定工作,用雙腳發掘真正的台灣故事!關鍵字:歷史農業稻米竹子湖蓬萊米磯永吉磯小屋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今日精選名人真心話》被呂秀蓮否決的桃園首長夢 鄭寶清力拚2022黨內出線再挑戰大位淹掉台北的「象神」、百年最強颱「賀伯」…台灣史上10大慘重颱風,你經歷過幾個?王建煊專文:你的婚姻賺到了嗎?台灣湧現離境潮!赴美赴中打疫苗人數激增自己動手洗冷氣,其實一點都不難!這樣消滅灰塵黴菌,清爽又省錢啊王偉忠專文:咖啡店裡的大裙子─青綠草地上她的腳丫美的像玉食譜》人見人愛的麻婆豆腐,做



2. 找回臺灣蓬萊米發源地的光輝歲月

許多人知道臺灣大學是臺灣首座現代大學,但很少人知道,臺大校內,有間比自身歷史還要久的稻米歷史館。

1926年,臺灣蓬萊米之父磯永吉和其部屬末永仁, ...華人精英論壇|城市學|健康遠見|遠見行動誌|電子報|FACEBOOK|註冊|登入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了解關閉首頁教育高教找回臺灣蓬萊米發源地的光輝歲月找回臺灣蓬萊米發源地的光輝歲月臺大磯永吉小屋修繕群眾募資文/新聞稿   2016-10-18瀏覽數45,250+分享分享複製連結許多人知道臺灣大學是臺灣首座現代大學,但很少人知道,臺大校內,有間比自身歷史還要久的稻米歷史館。

1926年,臺灣蓬萊米之父磯永吉和其部屬末永仁,育成你我餐桌上的蓬萊米,其中被現今臺大師生暱稱為「磯小屋」的日式平房「舊高等學校農林作業室」,就是磯永吉重要的田間試驗及休息場所,但隨著前人消逝,「磯小屋」一度面臨拆除命運;十多年前,臺大農藝系研究生劉建甫,無意在暗房找到磯永吉親筆手稿,臺大農藝系師生組成「磯永吉學會」,不僅辦講座、發行「米報」,每週三、六、日,舉辦「磯小屋」導覽,希望讓這段珍貴歷史,和磯小屋一起重見天日。

從繁華的公館鬧區遁入臺大校園,拐進農場旁的小路,一長排木造日式平房,安然沈靜地駐足在臺大農場旁,門外種著臺中65號的實驗田,看得出這棟120坪、創建於1925年的「舊高等學校農林作業室」,堆滿臺灣蓬萊米之父磯永吉的痕跡。

很多人都不知「稻」,現在我們可能很習慣吃到又軟又Q的白米飯,但早期臺灣種的全是又長又瘦的秈米,也就是俗稱的在來米,日本人來臺後,吃不慣口感較硬的秈米,想盡辦法在臺灣種家鄉軟黏、圓潤的稉米,現今的臺大至臺科大基隆路一帶,就是「總督府農試試驗所」舊址,磯小屋是「臺北高等農林學校」實習農場作業室,儲放稻米、農具,進行田間試驗,磯永吉同時在兩處兼任,留下不少研究手稿及儀器。

日本人自統治以來,引進多種當地米,卻始終無法克服臺灣天氣熱、日照長的困境,稻子還沒成熟,就開始結穗,即使1926年總督府將在臺種的日本米封為「蓬萊米」,但當時最被看好的米種「中村」卻在隔年因稻熱病全軍覆沒。

約在1920年代,末永仁受磯永吉青睞擔任臺中州農事試驗場主任,在磯永吉的支援和鼓勵下,以日本種「龜治」、「神力」雜交選出「臺中65號」,由於具備對日照鈍感的特性(對日照比較不敏感,因此能拉長生長時間,讓稻子成熟),使其成為目前臺灣蓬萊米始祖,短短十年,臺灣種蓬萊米的面積就大舉超越在來米。

然而這段精彩的歷史,卻隨著磯永吉離臺、光復後刻意去日本化,和磯小屋一起塵封在臺大校園角落。

2003年,農藝系師生發現珍貴的磯永吉文物後,剛興建好的臺大總圖申請作為特藏,但磯永吉小屋卻沒因此受到關愛,2006年甚至因為農學院增建新大樓,差點被拆除,經過系上師生奔走才勉強保存,2009年被臺北市指定為市定古蹟後,仍得不到系統性的經費補助,只能以緊急修繕名義,向學校申請小額經費維修,其餘全靠自己募款。

為了保存「祖師爺」歷史,農藝系師生去年簡單整理磯小屋,每週三、六、日開放民眾參觀;還組成「國立臺灣大學磯永吉學會」,舉辦糧食講堂、開辦「米報」,介紹蓬萊米的前世今生,希望以科普教育,帶民眾認識這段珍貴的歷史。

一個多月前磯永吉小屋裡7件磯永吉博士生前研究臺灣蓬萊米重要文物遭竊,所幸警方及時抓到竊嫌失而復得。

雖然與臺灣米有關的重要歷史文物已找回來,但建築主體「磯永吉小屋」因為年久失修破損不堪,也使得磯永吉博士生前文物面臨有家歸不得的困境,而收藏在磯永吉小屋裡的其他文物與歷史設施也面臨風吹日曬的危機,保存不易。

為了找回臺灣蓬萊米發源地的光輝歲月,緬懷前人研究與培育臺灣米的努力,臺大磯永吉學會與財團法人豐年社合作推出群眾募資,希望透過社會各界的贊助支持,以募集新台幣200萬元為初期目標,優先整修磯永吉小屋建物當中迫切維護的主體結構。

豐年社公開播映磯永吉事蹟的微電影,希望大家「吃果子拜樹頭、吃米飯敬田頭」,乘著時光隧道認識臺灣米的前世今生,喚起大眾關心這塵封已久的光輝歲月,修繕磯永吉小屋,避免重蹈歷史文物遭竊的覆轍。

 台灣高教,你怎麼看?各種角度都代表一種可能!小農的辛苦,只需要網路平臺和宣傳包裝就能解決了嗎?-專訪好食機社會企業分享分享複製連結高等教育熱門文章1「外資的嘴、騙人的嘴」他喊的「目標價」讓你被割韭菜?2麥當勞招募逾千正職大軍,「三好」算盤究竟怎



3. 稻香變奏曲-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台灣的稻米在磯永吉博士的努力下,1920年代初期成功栽培出適合日本人口味的稉米(1926年命名為蓬萊米)。

「蓬萊米」的種植面積迅速在台灣擴張,台灣稻米整體產量大增,而其中 ...:::網站總覽聯絡我們預約購票English會員登入會員登入會員中心我的收藏我的瀏覽會員登出熱門查詢:徵才恐龍卡火星任務達達的魔法樂園921地震教育園區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植物園一般民眾教師學生研究人員志工家族參觀與服務參觀資訊區開放時間票價資訊入館與優惠交通及停車觀眾服務區綜合服務中心恐龍卡申辦遺失物招領公告無障礙服務餐廳紀念品店科博館文創商品數位典藏與學習中心展覽與劇場當期展覽我們必須老嗎?斜槓銀髮/樂活人生特展恐龍奧運會無界∞鏡相:第6+7屆科學攝影特展瓦歷斯諾幹如是說特展博屋瑪之眼特展南安小熊安在否特展當名畫遇見毒品特展百年好合-當代婚姻之旅特展玉言故事-臺灣玉傳奇常設展:王者之音-曾侯乙編鐘複製精品展廳介紹展廳平面圖生命科學廳人類文化廳地球環境廳科學中心植物園自然科學藝術廊道劇場資訊場次時間各劇場位置圖太空劇場立體劇場鳥瞰劇場環境劇場影片回顧巡迴展相關程序可借用項目展覽回顧學習推廣博物館教育解說服務演示教學環境教育動手做分享大師視野講座幼兒科學園自然學友之家學校服務到校服務補助偏鄉中小學補助中部中小學大專生實習行動智慧學習自然史教育館科普傳播頻道NSL自然科學現場駐館藝術家研值特搜隊駐園科學家科博揪咪秀Podcast學習資源庫特展線上解說展示主題線上解說天文事件活動花絮研究典藏與圖書蒐藏區概 況蒐藏管理蒐藏資料庫研究與圖書館藏查詢與新書圖書館服務研究著作與出版投稿索羅門群島植物誌彭鏡毅博士紀念獎線上博物館數位典藏線上蒐藏庫數位典藏精選學術著作與科普圖書數位學習科普學習資源分享大師視野科博館行動教室行動學習師生行動智慧跨服務學習探索科博尋寶趣線上導覽網路特展特展線上解說展示主題線上解說展覽回顧iCoBo行動導覽720度環景虛擬導覽線上閱讀科博館訊科博電子報921地震教育園區電子報植物園花果曆每月天文事件科教影音大自然真相系列影片科普傳播頻道環教專區自然學友之家幼兒科學園「物質與能」科學演示宇宙奇航展區影片介紹物理世界系列影片共享資源視訊背景圖特展學習單Google藝術與文化政府資料開放平臺關於科博館館史館長歷任首長歷任首長口述歷史科博標識政府公開資訊重大政策檔案應用專區檔案應用申請服務科博館線上檔案展檔案管理學習園地跨機關與國際合作檔案相關網站檔案應用常見問答雙語詞彙公共服務場所人員職稱單位名稱廉政園地廉政訊息廉政會報專區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專區政風法規影音宣導專區常見問答開放與購票交通與餐飲團體參觀恐龍卡志工‧實習‧徵人訂閱電子報加入科博聯絡我們視訊背景圖免費下載線上服務報名與預約個人報名團體預約本館到校服務申請補助偏鄉中小學補助中部中小學「科學學習中心」教材外借申辦鳳凰谷鳥園校外教學申請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教學活動申請921地震教育園區到校服務申請購票服務線上購票劇場資訊查詢購票證明列印會員申辦恐龍卡預約申請加入科博館會員網路會員中心業務申辦場地租借申請志工徵募申請參觀與服務參觀資訊區開放時間票價資訊入館與優惠交通及停車觀眾服務區綜合服務中心恐龍卡申辦遺失物招領公告無障礙服務餐廳紀念品店科博館文創商品數位典藏與學習中心展覽與劇場當期展覽展廳介紹展廳平面圖生命科學廳人類文化廳地球環境廳科學中心植物園自然科學藝術廊道劇場資訊場次時間各劇場位置圖太空劇場立體劇場鳥瞰劇場環境劇場影片回顧巡迴展相關程序可借用項目展覽回顧學習推廣博物館教育解說服務演示教學環境教育動手做分享大師視野講座幼兒科學園自然學友之家學校服務到校服務補助偏鄉中小學補助中部中小學大專生實習行動智慧學習自然史教育館科普傳播頻道NSL自然科學現場駐館藝術家研值特搜隊駐園科學家科博揪咪秀Podcast學習資源庫特展線上解說展示主題線上解說天文事件活動花絮研究典藏與圖書蒐藏區概 況蒐藏管理蒐藏資料庫研究與圖書館藏查詢與新書圖書館服務研究著作與出版投稿索羅門群島植物誌彭鏡毅博士紀念獎線上博物館數位典藏線上蒐藏庫數位典藏精選學術著作與科普圖書數位學習科普學習資源分享大師視野科博館行動教室行動學習師生行動智慧跨服務學習探索科博尋寶趣線上導覽網路特展特展線上解說展示主題線上解說展覽回顧iCoBo行動導覽720度環景虛擬導覽線上閱讀科博館訊科博電子報921地震教育園區電子報植物園花果曆每月天文事件科教影音大自然真相系列影片科普傳播頻道環教專區自然學友之家幼兒科學園「物質與能」科學演示宇宙奇航展區影片介紹物理世界系列影片共享資源視訊背景圖特展學習單Google藝術與文化政府資料開放平臺關於科博館館史館長歷任首長歷任首長口述歷史科博標識政府公開資訊重大政策檔案應用專區檔案應



4. 山地陸稻很有事!破解台灣蓬萊米身世,發現南島語族遷徙線索

但我們偏好吃蓬萊米,其實是日治時期才開始的。

之前,台灣人吃的米主要是在來米,意思即「在地既有的米」。

日治時期,為了迎合 ...X科技新知時時更新免費訂閱電子報訂閱退訂※此電子郵件已被使用!請勾選您感興趣的類別(至少勾選一項)產業科技科技財經網路趨勢科技新知科技新品同意隱私權政策*稻米是人類重點糧食作物。

數千年來,人類不斷汰選稻米,挑選顆粒大的、不容易落粒的、稻榖上沒有芒的……一代又一代馴化的故事,深藏在稻米的基因裡。

中研院植微所邢禹依特聘研究員,帶領團隊研究山地陸稻的基因,破解了台灣蓬萊米身世之謎,也找到南島語族遷徙的線索。

台灣人是吃米飯長大的,不過,我們不光是「吃米不知米價」,往往連吃的是什麼米都搞不太清楚。

我們現在吃的米飯大多是「蓬萊米」,而常吃的米食,像米粉、粄條、碗粿等等,則是用「在來米」加工製成。

但我們偏好吃蓬萊米,其實是日治時期才開始的。

之前,台灣人吃的米主要是在來米,意思即「在地既有的米」。

日治時期,為了迎合日本人的口味,才引進日本的「稉稻」,經過育種改良後在台灣大量種植,就是蓬萊米,意思是「來自蓬萊仙島的米」。

蓬萊米育種最有名的品種,當推1929年問世的「台中65號」。

「這個品種非常重要,學農的都會注意它,」邢禹依解釋:「它不但品質好、能抗稻熱病,更重要的是,一年可栽種兩次。

很多雜交育種都用它為親本,台灣85%以上的蓬萊米品種都是它的後代!」不過,台中65號為什麼一年可以栽種兩次,卻是農藝上存在已久的大謎團!台中65號的超能力:對日照長短無感原來稻子為短日照植物,當它感受到日長時間短於某個臨界日長(criticaldaylength),就會開花結果,臨界日長則取決於稻子的品種。

▲臨界日長是決定植物是否開花的最短或最長光照時間。

短日照植物的光照時間必須短於臨界日長,植物才會開花,長日照植物則反之。

台中65號由日本稉稻「龜治」和「神力」雜交而來,這兩種來自溫帶的稉稻就對日照長短非常敏感,在緯度較低的台灣種植,春夏日照時間比日本短,稻子尚未發育完全就提早抽穗,秋、冬日照時間比日本長,又會延遲抽穗。

所以它們一年只有一穫,品質也不夠好。

▲ 日本來的水稻在緯度較低的台灣種植,春、夏稻子尚未發育完全就提早抽穗,秋、冬又會延遲抽穗,一年只有一穫,品質也不好。

可是兩種日本稻的後代—台中65號,卻對日照長短鈍感,無論日照長或日照短都能正常抽穗結實,以至於一年能種植兩次。

邢禹依的研究團隊成員吳正杰博士候選人說:「子代和親代完全不同,這件事實在很弔詭。

我們很想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過去已有學者發現:台中65號之所以對日照長短鈍感,是因為它的第六條染色體上面,有個感應日照長短變化、調控抽穗開花的基因Hd1,多出一段長達1,901個鹼基對的序列,導致Hd1失去作用。

可是它的親本龜治和神力都沒有這段序列。

這一大段多出來的序列究竟是從哪裡冒出來的?這個謎團困擾了農藝學家數十年。

直到邢禹依的團隊研究發現:這一切起於一個美麗的意外!山地陸稻亂入,造就傳奇品種邢禹依從台中65號的葉片萃取DNA做基因定序,並把它的基因組和龜治、神力以及幾個可能的「嫌疑犯」詳加比對,赫然發現台中65號除了帶有龜治和神力的基因之外,還含有兩種山地陸稻Muteka和Nakabo的基因序列,其中就包括那段多出的序列。

而且這段特殊的序列,在台中65號、Muteka和Nakabo三者染色體上,無論長度還是坐落的位置完全一模一樣!謎底揭曉!邢禹依還原歷史現場:將近一百年前,台中州農事試驗場的試驗田裡進行著龜治和神力的雜交育種,附近的田剛好種植山地陸稻。

因為當時育種家規定稻種每十年要種植一次以更新、保持種子的活性。

就是這麼湊巧!山地陸稻的花粉飛到育種中的新品種上,發生了雜交,把1901個鹽基對的序列帶到台中65號的基因裡,使它的Hd1產生變異,新品種不再受日照長短擺布,可以一年兩穫。

▲透過基因定序分析發現,台中65號其實帶有4種品種的基因:龜治、神力、山地陸稻Muteka和Nakabo。

(Source:邢禹依)等等,什麼是陸稻?跟水稻不一樣嗎?從生物分類學來說,陸稻和水稻其實是同一種(species),都是亞洲栽培稻(Oryzasativa)。

稻子既能生長在水田也能適應旱地,栽種在水田的叫水稻,種植在旱地的就是陸稻了。


5. 蓬萊米記憶

日治時期水稻專家辛勤育種的足跡,逐漸被遺忘。

現在卻有一群人,正努力保存這段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的歷史。

熱騰騰的料理接連上桌 ...JumptoNavigationJumptoMaincontent您在這裡首頁蓬萊米記憶農業2017-01-0200:00採訪/撰稿陳寧攝影/剪輯陳添寶潔白海芋花隨風搖曳,是陽明山竹子湖最吸引人的景觀。

趁著天氣放晴,遊客們上山賞花,美麗花海背後,其實藏著許多故事。

日治時期水稻專家辛勤育種的足跡,逐漸被遺忘。

現在卻有一群人,正努力保存這段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的歷史。

熱騰騰的料理接連上桌,這場舉辦在竹子湖的餐會很不一樣,豐盛菜餚只是配角,這碗有著特殊身世的白米飯,才是焦點。

今天餐會上的主角,叫做「中村」的水稻,是1899年被引入台灣的古老品種。

當時殖民統治台灣的日本人,習慣吃米粒短而黏的稉稻,吃不慣台灣米粒較長又不黏的秈稻,也就是在來米,一心想把日本米移植到台灣。

事隔近百年,中村種已經在台灣消失。

台大農藝系教授謝兆樞跨海追尋,終於在日本國立遺傳學研究所,找到一批已經冷藏三十年的中村稻種。

2016年春天,他們冒著大雨在竹子湖的田裡,用手插下秧苗。

三粒種子,總算成為一小片稻田。

謝兆樞笑著回顧費盡千辛萬苦才讓中村種回到竹子湖的歷程。

不過,一百年前的日本水稻育種專家走過的,卻是一段更為艱辛的路途。

台灣氣候比日本炎熱,1899年,中村種和其他日本稻種被引入台灣後,始終無法在平地大規模種植,大批農業專家,包括1910年代來台的末永仁和磯永吉,歷經長達二十年的研究困境,總算在1923年透出一絲曙光。

在這一年,農學家末永仁改善了插秧方法,一位日本技師平澤龜一郎,發現竹子湖的氣候跟日本九州十分相似,開始利用這裡封閉的凹地地形,區隔不同品種的水稻,維持種原的純淨。

包括中村種在內的日本稻種,在竹子湖結出飽滿稻穗,這些種子又被擴散到全台各地落地生根。

現在走訪竹子湖當地,還有多位曾參與耕種原種田的耆老。

稻農曹賜協回憶,做原種田的工作,要有責任心,一定要照改良場的指導做,不能偷懶,有混到其他品種一定要拔乾淨,要做就要做到百分之百很單純。

日本農業專家長途跋涉,上山指導農民如何種稻,也在田間持續進行試驗,逐漸把日本稻種改良成適應台灣氣候的「蓬萊米」。

1929年,末永仁進一步培育出能抗稻熱病的「台中65號」。

現在台灣的稉稻品種,幾乎都是台中65號的後代。

日本人在竹子湖孕育出蓬萊米,改變了台灣人的飲食習慣。

但受限於氣候,竹子湖水稻一年只能一收,收入有限,戰後農民紛紛轉型,水稻田從此消失在竹子湖。

1970年代,竹子湖又發展產值更高的花卉產業和休閒農業,雖然收入豐厚,曹昌正和一群社區居民,卻不因此滿足。

他們組成穀東俱樂部,在竹子湖復耕水稻,希望發展生態旅遊,讓遊客認識蓬萊米的故事。

在台大校園一角,也保留了當年水稻專家堅持進行育種工作的足跡。

這棟被暱稱為「磯小屋」的日式建築「舊高等學校農林作業室」,就是蓬萊米之父磯永吉過去的研究室。

磯永吉離開台灣後,隨著時間流逝,他的事蹟就此塵封在校園一角。

2003年,當時就讀台大的劉建甫,在屋子一角的儲藏室,意外發現一批磯永吉留下的珍貴手稿,還有許多骨董儀器,才揭開這段往事。

台大農藝系師生組成磯永吉學會,訪問老教授,也自力翻譯手稿、書信,希望讓近百年來台灣農學發展的途徑,成為一段活歷史。

一度面臨拆除危機,磯小屋已經在2009年被台北市文化局指定為市定古蹟。

古蹟身分卻沒有為它帶來更多資源,建物年久失修,牆面、屋頂破損,梁柱腐朽。

珍藏的骨董文物也缺乏保全系統,2016年10月更發生竊案,幸好已經順利找回。

一碗台灣米,蘊含的意義,不只是讓人溫飽,也為我們連結起過去,現在和未來。

地點台北市集數第888集相關報導保種救國小米回家了稻米傳說每週一晚間十點搜尋關閉



6. 蓬萊米

蓬萊米是臺灣廣泛食用的米種,係粳米和秈米的混種,主要由日本稻作專家磯永吉與末永仁在臺北草山竹子湖混種改良成功。

西元1926年(大正15年)臺灣總督伊澤多喜男 ...國中歷史-蓬萊米蓬萊米是臺灣廣泛食用的米種,係粳米和秈米的混種,主要由日本稻作專家磯永吉與末永仁在臺北草山竹子湖混種改良成功。

西元1926年(大正15年)臺灣總督伊澤多喜男命名「蓬萊米」,用來區別臺灣本土的「在來米」,磯永吉因而被稱為「臺灣蓬萊米之父」。

蓬萊米比在來米黏性更強,米粒較大,能夠適應高溫的種植環境,能配合大量肥料而量產,故相對耗費肥料也較多。

臺灣米酒就是以蓬萊米釀成,晚期因為大量蓬萊米壓縮日本本土米價,使得西元1918年日本本土發生「米騷動」,大量日本農民上街抗議。

延伸閱讀磯永吉竹子湖農業試驗所在來米工業日本,農業臺灣產業升級農地重劃屏東工業區九年一貫課程秋瑾徐志摩達爾文皇家海軍學院現代樂派西敏寺情報戰原子彈爆炸圓頂屋以工代賑全球化OPEC半坡遺址王維西遊記吳承恩世界貿易組織九ㄧ八事件亞美利哥信用狀公共財



常見飲食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