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臺灣蓬萊米發源地的光輝歲月 | 蓬萊米歷史

許多人知道臺灣大學是臺灣首座現代大學,但很少人知道,臺大校內,有間比自身歷史還要久的稻米歷史館。

1926年,臺灣蓬萊米之父磯永吉和其部屬末永仁, ...華人精英論壇|城市學|健康遠見|遠見行動誌|電子報|FACEBOOK|註冊|登入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了解關閉首頁教育高教找回臺灣蓬萊米發源地的光輝歲月找回臺灣蓬萊米發源地的光輝歲月臺大磯永吉小屋修繕群眾募資文/新聞稿   2016-10-18瀏覽數45,250+分享分享複製連結許多人知道臺灣大學是臺灣首座現代大學,但很少人知道,臺大校內,有間比自身歷史還要久的稻米歷史館。

1926年,臺灣蓬萊米之父磯永吉和其部屬末永仁,育成你我餐桌上的蓬萊米,其中被現今臺大師生暱稱為「磯小屋」的日式平房「舊高等學校農林作業室」,就是磯永吉重要的田間試驗及休息場所,但隨著前人消逝,「磯小屋」一度面臨拆除命運;十多年前,臺大農藝系研究生劉建甫,無意在暗房找到磯永吉親筆手稿,臺大農藝系師生組成「磯永吉學會」,不僅辦講座、發行「米報」,每週三、六、日,舉辦「磯小屋」導覽,希望讓這段珍貴歷史,和磯小屋一起重見天日。

從繁華的公館鬧區遁入臺大校園,拐進農場旁的小路,一長排木造日式平房,安然沈靜地駐足在臺大農場旁,門外種著臺中65號的實驗田,看得出這棟120坪、創建於1925年的「舊高等學校農林作業室」,堆滿臺灣蓬萊米之父磯永吉的痕跡。

很多人都不知「稻」,現在我們可能很習慣吃到又軟又Q的白米飯,但早期臺灣種的全是又長又瘦的秈米,也就是俗稱的在來米,日本人來臺後,吃不慣口感較硬的秈米,想盡辦法在臺灣種家鄉軟黏、圓潤的稉米,現今的臺大至臺科大基隆路一帶,就是「總督府農試試驗所」舊址,磯小屋是「臺北高等農林學校」實習農場作業室,儲放稻米、農具,進行田間試驗,磯永吉同時在兩處兼任,留下不少研究手稿及儀器。

日本人自統治以來,引進多種當地米,卻始終無法克服臺灣天氣熱、日照長的困境,稻子還沒成熟,就開始結穗,即使1926年總督府將在臺種的日本米封為「蓬萊米」,但當時最被看好的米種「中村」卻在隔年因稻熱病全軍覆沒。

約在1920年代,末永仁受磯永吉青睞擔任臺中州農事試驗場主任,在磯永吉的支援和鼓勵下,以日本種「龜治」、「神力」雜交選出「臺中65號」,由於具備對日照鈍感的特性(對日照比較不敏感,因此能拉長生長時間,讓稻子成熟),使其成為目前臺灣蓬萊米始祖,短短十年,臺灣種蓬萊米的面積就大舉超越在來米。

然而這段精彩的歷史,卻隨著磯永吉離臺、光復後刻意去日本化,和磯小屋一起塵封在臺大校園角落。

2003年,農藝系師生發現珍貴的磯永吉文物後,剛興建好的臺大總圖申請作為特藏,但磯永吉小屋卻沒因此受到關愛,2006年甚至因為農學院增建新大樓,差點被拆除,經過系上師生奔走才勉強保存,2009年被臺北市指定為市定古蹟後,仍得不到系統性的經費補助,只能以緊急修繕名義,向學校申請小額經費維修,其餘全靠自己募款。

為了保存「祖師爺」歷史,農藝系師生去年簡單整理磯小屋,每週三、六、日開放民眾參觀;還組成「國立臺灣大學磯永吉學會」,舉辦糧食講堂、開辦「米報」,介紹蓬萊米的前世今生,希望以科普教育,帶民眾認識這段珍貴的歷史。

一個多月前磯永吉小屋裡7件磯永吉博士生前研究臺灣蓬萊米重要文物遭竊,所幸警方及時抓到竊嫌失而復得。

雖然與臺灣米有關的重要歷史文物已找回來,但建築主體「磯永吉小屋」因為年久失修破損不堪,也使得磯永吉博士生前文物面臨有家歸不得的困境,而收藏在磯永吉小屋裡的其他文物與歷史設施也面臨風吹日曬的危機,保存不易。

為了找回臺灣蓬萊米發源地的光輝歲月,緬懷前人研究與培育臺灣米的努力,臺大磯永吉學會與財團法人豐年社合作推出群眾募資,希望透過社會各界的贊助支持,以募集新台幣200萬元為初期目標,優先整修磯永吉小屋建物當中迫切維護的主體結構。

豐年社公開播映磯永吉事蹟的微電影,希望大家「吃果子拜樹頭、吃米飯敬田頭」,乘著時光隧道認識臺灣米的前世今生,喚起大眾關心這塵封已久的光輝歲月,修繕磯永吉小屋,避免重蹈歷史文物遭竊的覆轍。

 台灣高教,你怎麼看?各種角度都代表一種可能!小農的辛苦,只需要網路平臺和宣傳包裝就能解決了嗎?-專訪好食機社會企業分享分享複製連結高等教育熱門文章1「外資的嘴、騙人的嘴」他喊的「目標價」讓你被割韭菜?2麥當勞招募逾千正職大軍,「三好」算盤究竟怎


常見飲食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