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臺灣的家魚-虱目魚(農委會) | 虱目魚

虱目魚於荷蘭人據臺時期即有養殖紀錄,早期魚苗來源依賴近岸河口捕撈之天然苗,自1978 年首次人工繁殖成功,並於1983 年建立虱目魚自然產卵技術後,魚苗得以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全球資訊網現在位置:首頁>統計與出版品>農業出版品>農政與農情>103年(第259期-270期)>103年7月(第265期)>南臺灣的家魚-虱目魚統計與出版品南臺灣的家魚-虱目魚南臺灣的家魚-虱目魚漁業署陳奕中  「莫說無名得大名,長留絕島紀延平;細鱗亦有英雄氣,抵死星星眼尚明。

」此為蔡如笙所寫詩篇-「國姓魚」,描述的主角即為臺灣重要養殖魚種-虱目魚。

  虱目魚分類屬虱目魚亞目、虱目魚科,僅1科1種,適合生長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臺灣主要分布區域為南部海域。

虱目魚於荷蘭人據臺時期即有養殖紀錄,早期魚苗來源依賴近岸河口捕撈之天然苗,自1978年首次人工繁殖成功,並於1983年建立虱目魚自然產卵技術後,魚苗得以量產,可完全養殖,亦是主要養殖魚種之一,近3年平均產量約5萬5千餘噸、產值達38.4億餘元。

  關於「虱目魚」的名稱來源有許多傳說,其一為國姓爺鄭成功初抵臺南安平,看到漁民獻上的虱目魚,詢問這是「甚麼魚」,後人便相傳鄭成功賜此魚名為「甚麼魚」,而訛音為「虱目魚」。

另一說,鄭成功登陸臺灣時,發現兵士無魚可食,乃手指海田,曰:「莫說無,此間舉網可得也。

」隨後命漁夫下網,果然得滿網魚獲,故稱之為「國姓魚」或「莫說無」,久傳而稱之為「虱目魚」。

又一說認為,虱目魚在西班牙語系中稱為Sabador,名稱即由此音譯而來,另因虱目魚眼睛上有脂性眼瞼故稱塞目魚,取其諧音稱之。

  虱目魚名稱的實際來源究竟為何,依據連橫《台灣通史卷二十八.虞衡志》云:「臺南沿海素以畜魚為業,其魚為麻薩末,番語也。

」可見「麻薩末」為原始名稱,「麻薩」是平埔族西拉雅語-「眼睛」的意思,因虱目魚的眼晴特別,原住民因此以其特徵呼之,「麻薩末!麻薩末!」可能為名稱由來。

  虱目魚的養殖方式目前可區分為傳統的淺坪式及深水式養殖二類,淺坪式養殖的魚塭水深約30~40公分,為半淡鹹水或鹹水,須施有機肥促進底藻成長,可供虱目魚食用,放養密度較低;深水式養殖水深2公尺以上,以自動投餌機投餵人工飼料,配有打氣設備,放養密度較高,每公頃生產量達10噸以上。

倘以二仁溪為界,以北因較易發生寒害,主要以飼養白蝦為主,混養虱目魚為輔,;以南則相反。

  虱目魚的多刺廣為人知,魚體有222根刺,但因其肉質細而味道鮮美,富含優質蛋白質、維生素B群及EPA、DHA,仍十分受臺灣人喜愛。

對虱目魚的利用可達全魚利用,除常用的烹調方式,依不同地方特色,發展如虱目魚肚、虱目魚粥、虱目魚米粉等,早已成為遠近馳名的特色小吃。

除此之外,虱目魚的加工產品十分豐富,包括無刺虱目魚,虱目魚丸、魚鬆、魚酥、魚香腸、一夜干等多樣化產品,深受國人喜愛。

  臺灣虱目魚產業憑藉漁民數百年繁養殖經驗及加工技術,透過產、官、學各界共同合作及努力,已建立難以動搖的地位,未來透過外銷擴大銷售範圍,產業競爭力將更為提升。

鮮享在地虱目魚正對時(施玉惠提供)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行政院農委會農業全球資訊網www.coa.gov.tw https://www.coa.gov.tw/ws.php?id=25015092021/05/12 關閉


常見飲食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