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潤餅@ 布丁叔叔 | 潤餅配菜

其細部的作法是鋪上一層用麵粉作成極薄潤餅皮,上面放些已經煮熟的豆菜、筍絲、蒜頭、韭菜等各色雜菜,以及豆乾絲、肉絲、煎蛋絲、一律細切成絲,灑上花生粉、糖粉等,捲成 ...布丁叔叔最初的心,最美最單純,最初的夢,簡單又甜美,有空敲敲最初心門,尋回單純甜美的快樂。

一個自由自在的國度,孩子心與布丁叔叔的對話^^~~~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201104081626初春的潤餅?孩子心話  初暖春天裡吃著自己包的潤餅,和好朋友一起相聚的香檳時光後,再泡個熱呼的溫泉,真是人生一大享受!讓身心胃都暖活了^o^ 聽朋友的父親說:「有福氣的人才能吃得到潤餅!」我想潤餅是穿著新娘薄紗春天裡最美味的禮物。

為什麼不說潤餅是最美的食物呢?因為美思、美味提升了美食的意義內涵,吃到美味幸福的感動就像娶了一位美麗的新娘一樣的興奮美好。

潤餅外在的薄皮彈嫩,和著豐富、實在加上營養細緻的內涵,只應天上才有的美味,所以說是上天在春天裡給予我們最棒的滋養身心的禮物!朋友的父親說的對,能吃到如此美味的潤餅真的是有福氣的人才吃得到。

在台灣每逢春天時節來臨時就要吃潤餅,藉著吃潤餅來去除五臟六腑的溼氣,更帶來健康與活力!只有台灣才有的包著十足飽滿的潤餅,春天裡的美味;以極薄的麵餅為皮,而內餡料以春天出產的幼嫩青菜為主,且都切成為細絲或細粉來作包料,所以入口即化,口感相當清爽細緻。

  廣義的說:春捲=潤餅(所使用的麵皮是一樣的)但,所謂春捲與潤餅差別在於料理方式不一樣,春捲有的像香港春捲(springroll)是包著未煮熟的內餡再經過油炸後吃的,通常春捲看來比較小捲。

潤餅比較大捲從前多是閩南人常吃的食物,全然是用潤餅皮包著已煮熟的菜、肉、蛋、豆乾、及任何想吃的東西,即可食用,一包好之後就可以馬上吃的那樣。

如今在台灣的南北各大鄉鎮甚至不同的家庭,還是有不同的處裡方式所包的料也可能因為地域而有所不同,但是飲食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家人的喜愛和當地就地取材的新鮮食材。

潤餅一般來說是閩粵移民帶至台灣的小吃菜餚,但昔日北部泉州人多在新年、尾牙食用潤餅,而南部閩移民則多在清明節應景來吃。

有些地方清明節的吃的潤餅,也又被叫作「春餅」,它是源自寒食。

習俗常見於台灣中南部,源自於吃春餅的古禮,反映出春日的飲食文化。

寒食節是古代先組對火的崇拜與尊敬延伸出來的日子。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分之後萬物欣欣向榮的指標;經過時間的遷移,漸漸的兩個節氣日子因為接近就二合為一。

因為清明節又是寒食節,當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所以吃潤餅,而寒食節的由來,有這樣一個傳說:話說春秋時代,有個賢者介子推為了照顧母親而拒絕晉文公的封祿,並帶著母親入山隱居,晉文公為了逼出介子推而放火燒山,料想孝子必定會揹著母親逃出來,但介子推卻抵死不從,和他的母親一起被燒死,傷心悔恨的晉文公自此規定這一天全國都不能生火,定為寒食節以紀念介子推的氣節,這也就是後來的清明節。

古時候在清明節這一天吃寒食,將蔬菜放涼再包進麵皮中食用,這樣的習俗流傳到今日,大家便會在清明節吃潤餅來應景。

唐詩,「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這裡的寒食所說的就是寒食節。

如今的韓國人也發現還保有寒食節節慶的習俗。

 另一個潤餅的來源說法,是在太平天國的時期。

當時捻匪作亂,一直蔓延到閩南,尤其是漳、泉一帶,由於兵荒馬亂,沒有時間準備祭品,便有人想出一個辦法,把所有的食物捲進麵皮中,以此來祭墓。

更早在中國唐朝,就有在立春吃春捲的習俗。

詩聖杜甫就有句詩道:「春日春盤細生菜」。

《四時寶鏡》中也說:「立春日,食蘆菔、春餅、生菜,號春盤」。

為什麼說說潤餅的歷史,重點是要把這個美食文化傳承下去,現在的孩子,已漸漸不知道潤餅的意義了!  最早起源:遠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開始,就有在春天以五辛盤祭祀春神的禮俗,五辛盤內容為大蔥、小蒜、韭菜、香菜、蕓薹,再祭祀春神後食用這五辛,以求開五臟、去伏氣的保健效果,但因五辛味道辛辣,單吃難以入口,於是後來逐漸發展以麵餅包裹五辛成為春餅來食用,春餅也就成了潤餅和春捲的前身。

自東晉開始中原數度戰亂使中原人士大舉南遷閩避難,以至今日福建、台灣一帶再吃潤餅還保有古代吃春餅的習俗,桌面無論菜色多少,內容一定必須具備五辛在內,僅蕓薹以虎苔(海苔)代替。

吃潤餅在閩台家族一年中重要的聚會禮節,僅家族成員食用,不會用來招待外人。

舉凡春日節慶,家人的餐桌上總少不了一道「薄餅」,團圓時


常見飲食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