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餅卷 | 春捲潤餅

薄餅,又稱春捲、薄餅卷、嫩餅菜,這是用春捲皮鋪上一層糖粉和花生粉後加上各式各樣菜和肉捲好後無須油炸直接食用。

潤餅作為閩南飲食文化的一部分,流行於福建南部、 ...潤餅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潤餅白話字jūn-piáⁿ臺羅拼音jūn-piánn臺灣潤餅新鮮的潤餅潤餅,又稱春捲、薄餅卷、嫩餅菜,這是用春捲皮鋪上一層糖粉和花生粉後加上各式各樣菜和肉捲好後無須油炸直接食用。

潤餅作為閩南飲食文化的一部分,流行於福建南部、潮汕、臺灣和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

越南春卷在形式上也比較類似於潤餅。

臺閩地區一帶的家庭於尾牙、春節以及寒食、清明時,會以潤餅皮來祭祖,之後家族成員圍據一桌,食用者挑選自己喜愛菜色加上花生粉與砂糖和海苔以潤餅皮包裹後食用,是閩臺家族清明聚會的重要飲食。

泉州各區域主要在清明期間食用潤餅,作為祭拜祖先之前家庭聚會的一種常見食品。

臺灣北部地區家庭除了清明吃潤餅(泉州三邑做法)外,也會在農曆年前時段包潤餅(同安做法)又稱之為「家庭尾牙」,廈門同安則在上巳節食用;臺灣中南部地區(泉州三邑做法)則是在清明期間[1]。

目錄1起源2製作2.1臺灣2.2閩南地區2.3四川3在國際的演變3.1越南3.2菲律賓3.3印尼3.4荷蘭4相關條目5參考資料起源[編輯]遠在中國春秋戰國開始[來源請求],就有在春天以五辛盤祭祀春神的禮俗,五辛盤內容為大蔥、小蒜、韭菜、香菜、芸苔,再祭祀春神後食用這五辛,以求開五臟、去伏氣的保健效果,但因五辛味道辛辣,單吃難以入口,於是後來逐漸發展以麵餅包裹五辛成為春餅來食用,春餅也就成了潤餅和春卷的前身。

自東晉開始中原數度戰亂使中原人士大舉南遷閩避難,以致今日台閩一帶吃潤餅還保有古代春餅之俗,桌面無論菜色多少,內容一定必須具備五辛在內,僅芸苔以滸苔代替。

吃潤餅在閩台一帶是家族一年中重要的聚會禮節,大多為家族成員食用,一般不會用來招待外人。

但近來也出現潤餅專賣店、賣潤餅專車,尤以夜市、菜市場等地最常見。

製作[編輯]「潤餅」餅皮是將麵粉加水,反覆攪打成質韌的濕麵團,抓在手中,在文火小平鍋上旋烙,拭成其薄如紙的餅皮,名曰「拭餅(方音:ㄑㄧㆵㄅㄧㆩˋ)」。

臺灣[編輯]餡料通常用胡蘿蔔、高麗菜、芹菜、豆芽菜、香腸、油麵(南部特有)、豆乾、豬肉、煎雞蛋絲、蝦仁、皇帝豆等,分盤上席。

輔料方面,可有糖拌花生粉、海苔、蔥、蒜、芫荽等。

食時以薄餅皮包裹餡料和輔料,捲成圓筒狀,雙手握著就食。

閩南地區[編輯]餡料通常用胡蘿蔔、高麗菜、荷蘭豆、石蚵、菜球、豆乾、五花肉、桶筍、嫩薑、蒜苗等切絲,依食材熟透時間不同下鍋,炒成大雜燴。

食時以薄餅皮包裹餡料和輔料,捲成圓筒狀,雙手握著就食[2]。

四川[編輯]四川成都人口中的「春卷」並非油炸的。

它是用攤的薄麵皮,在飯桌上捲入餡料(蔬菜為主,也有人吃肉的)後直接入口食用。

吃法類似於烤鴨卷餅。

貴州貴陽也有類似的菜品,當地叫「絲娃娃」,所用麵餅較小。

在國際的演變[編輯]越南[編輯]在越南語中,潤餅被稱為chagio,比中國潤餅小而且窄,包裹洋蔥、西紅柿和辣椒,餡料搭以蝦肉、豬肉和當地蔬菜為主,搭配醬汁趁熱食用。

在越南,潤餅還有一種變形的冷食吃法,餡料加入生蔬菜和熟肉或海鮮,並帶有新鮮香草的生菜葉,包裹以後蘸魚露(nuocmam)醬汁食用[3]。

菲律賓[編輯]菲律賓語發音是lumpia,是福建閩南話「潤餅」的音譯,於17世紀引入後,數百年來已完全融入菲律賓飲食,遍及群島的各個島嶼。

由於菲國華人多為福建閩南移民,飲食文化受到華人移民影響,早期菲律賓潤餅與中國閩南的做法一樣。

之後菲律賓潤餅開始使用廣泛的農食,包含當地食材和菜餚,以及後來西班牙、中國和美國菜系所啟發的各種餡料[4]。

在菲律賓,潤餅皮僅使用麵粉、水和鹽製成紙薄包裝紙,傳統上比較細長,形狀與雪茄大致相似,之後的現代版本又演化成為各種形狀和大小,與其他東亞各地的春捲有所差異。

在菲律賓,潤餅是聚會和慶祝活動中常見的菜餚之一[5]。

印尼[編輯]在印度尼西亞,潤餅有各式各樣的演變,通常以演變起源的城市來命名,其中最著名的,也受歡迎的是三寶壟潤餅。

各地潤餅做法的演變,填充食材成分可能有所不同[6],無論有油炸或未油炸,最終仍屬於演變的潤餅系列,分別代表當地食材特色及當地飲食口味,食譜帶來


常見飲食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