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的緣起與內涵 | 正念定義

Bishoph則是在2004年整合了諸多學者的共識,對正念提出了另一個定義:正念是一種可以自我調節的專注力,這個專注力可以維持在當下的生命經驗上,藉此幫助人提昇對當下心智 ...Skiptocontent什麼是正念Whatismindfulness?劉益宏生而為人總是會面對生、老、病、死,這在經典上被稱為是人生的痛苦,痛苦是普遍存在的現象,但是痛苦總是讓人不舒服,想要逃避。

從生到死,我們花費不少力氣在逃避痛苦,也就是所謂的趨吉避凶。

趨吉避凶原是生物的本能,然而正念卻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然不同的解決方案:對於不舒服、不如意,甚至感受到生存威脅的生命經驗,不去趨吉避凶、逃避不舒服,追求舒適愉悅,相反的,正念鼓勵我們面對痛苦,迎向痛苦,當我們這麼個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所感受到的痛苦,相當程度包含著心理情緒上的反應,如果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我們傾向對不愉悅的感覺給予負面的情緒反應,因而不如意的感覺會被一再的誇大,如同滾雪球般的累積成巨大的痛苦。

如果我們可以學習直接面對痛苦,存在於痛苦當中虛幻的本質便得以消融破解,甚至可以從這些經驗中得到個人的轉化,這是正念在面對人生痛苦經驗的獨特之處。

面對痛苦、迎向痛苦、接受痛苦的正念練習,在臨床上被證實對生活上的困難與挑戰有相當大的助益,也被證實可以大幅改善各種心理,情緒精神上的障礙,例如自殺、憂鬱、精神錯亂等。

正念並不是當代才有的因應人生困境的策略,它反而是古老智慧的結晶,古老智慧告訴我們,生而為人的寶貴在於有能力可以在意識上保持清醒與覺知,而這分能夠保持清醒與覺知的能力,幫助我們跳脫趨吉避凶的慣性本能反應。

正是這個慣性反應讓我個不自覺的一再掉入白日夢式的、左思右想、自我敍事的分心狀態,從而加劇我們的痛苦反應。

古人發現,只要能保持時時刻刻、分分秒秒的清明覺知狀態,便可以幫助我們跳脫痛苦的循環。

然而,維持正念是一個特殊的能力。

幸運的是,培育這項能力的方法在經典,特別是佛教的經典上,有了詳細的說明與教導,因此正念也就成為擁有2500年歷史的佛教心理學的核心。

然而正念並非專屬於佛教的,與正念相近的教導,也普遍存在人類各種經典上,幫助人們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因此培育正念也就成為人類如何在生命旅途中,尋求自我瞭悟、自我解脫,甚至自我實現的寶貴資源。

傳統經典中的正念TheAncientMeaningofMindfulness正念來自巴利文中的Sati(念),Sati本身包含三個意義:覺知(Awareness)、專注(Attention),以及記憶(或提醒)(Remembering)。

在西方的文獻上,一直到1921年,學者才以Mindfulness 來翻譯Sati,中文經典則將Sati稱呼為念。

由於近幾年Mindfulness在心理治療上的應用層面愈來愈廣泛,因此Mindfulness在其所原有Sati的意義上逐步擴展,涵蓋了比原來Sati所指的之外,更廣泛的面向與概念.。

Sati所強調與包含的專注與覺知,對人的健康無疑是非常重要且有助益的。

能夠帶著覺知且專注的觀察生命的經驗,甚至是內在的想法與情緒,都能幫助我們從偏見與慣性反應中解脫出來。

例如當我們情緒激動時,單純的將注意力轉移到身體特定部位的感覺上,就能幫助我們將強烈的情緒平靜下來,而專注與覺知特定部位身體感覺.這個簡單的方法,遠比壓抑或控制強烈情緒來得有效且省力得多。

.至於Sati所包含的第三個定義:記憶(或提醒)(Remembering),主要的意義不在記憶,而是在提醒,指的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保持專注與覺知,因為專注與覺知固然重要且有助益,但是要時時保持專注與覺知卻是相當困難的,而保持時時刻刻專注與覺知,才能產生強大的力量。

 在傳統經典中的正念,除了上述三個意義之外,Sati還包含著分辨的功能,就如知名的佛教學者JohnDunne(2001)所舉的例子,帶著邪惡意念的殺手,當他將槍口的靶心對準對象時,他是完全符合Sati的三個元素:專注、覺知、且時時提醒自己保持專注與覺知的,但這對自己或對他人,都是有害的,更不是我們所應該培育的能力。

因為正念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人解脫痛苦,所以在傳統的經典上的正念Sati,帶著分辦善惡的功能,也就是說,時時保持專注與覺知的目的是幫助人清醒的分辦善惡,去惡揚善才是免除痛苦的途徑。

.療癒性的正念Therapeuticmindfulness當代的正念在心理治療上應用最為廣泛,因此心可以稱為療癒性的正念


常見飲食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