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與日本文化 | 日本 稻米 文化

以下就來探討日本歷史上稻米的影響與米食習慣的演進,以及文化上與稻米相關的事物。

... 根據在靜岡縣登呂遺址發掘出的水田遺跡、碳化米和農具可以得知,日本的稻作 ... 植物與文明課程學生作業http://seed.agron.ntu.edu.tw/civilisation/student/student.htm 稻米與日本文化日文三 B92107026 楊勻寧  前言 和世界各地普遍的情形不同,新石器時代的日本列島仍處於採集和漁獵生活的階段,未發展出定居的農業生活。

一直到西元前3世紀左右,稻米自東亞大陸傳入,日本才開始有了固定的糧食來源,得以發展其文明。

正因為如此,稻米不僅成為日本人的主食,還影響日本宗教、文學各個層面,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下就來探討日本歷史上稻米的影響與米食習慣的演進,以及文化上與稻米相關的事物。

一、              日本歷史上稻米的活躍1.    稻米的傳入關於稻米及稻作技術如何傳至日本,各方說法不一。

有從中國江淮地區經過朝鮮半島南部傳至日本的說法,也有自長江下游直接傳至九州的說法,以及自中國南部進入沖繩,再北上傳進南九州的說法。

不管是哪個說法,稻米從中國渡過東海傳入日本的這件事是可以肯定的。

根據在靜岡縣登呂遺址發掘出的水田遺跡、碳化米和農具可以得知,日本的稻作技術是在西元前3世紀彌生時代初期傳入的。

但,1960年九州地方挖掘出的繩文遺跡中,發現西元前10世紀的繩文時代後期已經有稻米耕作的證據,因此,可能在彌生時代之前就曾經以原始的農耕方式進行稻米的耕作。

稻米傳入日本最古老的證據,可以追溯到繩文時代末期,從福岡縣及熊本縣遺址的土壤中驗出了植物蛋白石(plantopal),由此確認栽培稻米的事實。

在九洲各地,也同樣發現許多稍微晚期的證據。

例如:福岡縣的板付遺址,以及佐賀縣唐津市的菜田遺址。

在這兩個遺跡中,發現了碳化米、土器上稻殼的壓痕、水田跡、石製菜刀和石斧等農具、灌溉渠道,還有控制水流出的柵欄。

板付遺址和菜田遺址的水田形式十分完備,而且同時期並沒有在其他地方發現稻作遺跡,呈現孤立的狀態。

由此可知,在繩文時代晚期,有一個擁有稻作技術的族群渡海至日本,並在當地進行稻的栽種。

在水稻種植技術傳來之前,稻米可能是和小米等雜穀類一起混合耕種的。

例如菜田遺跡晚期的地層中除了碳化米之外,也發現了小米、大麥、紅豆等穀物,同時期的長崎縣雲仙地區的山寺遺址、大分縣大石遺址等地也發現了有稻子壓痕的土器。

從這些遺跡的分布情形看來,日本古時或許是在山谷間的溼地或田中耕種稻米。

繩文時代晚期,在日本九州以灌溉進行水稻耕作的同時,也在旱田上進行陸稻及雜穀類的栽培。

這個傳到北九州地區的水稻耕作技術,到了彌生時代開始快速地傳至日本列島的東部。

彌生時代前期,水稻耕作技術自北九州傳向近畿,東海地區(圖一),並在200到300年間迅速普及。

除了關東地區,青森縣南津輕郡垂柳遺址也發現了水田遺跡,彌生時代中期水稻耕作更擴及到了北海道地區。

目前為止,彌生時代的水稻遺跡已發掘了20處以上,最有名的靜岡縣登呂遺址中,也發現許多稻作農具(圖二)。

前述佐賀縣菜田遺址中,則發現了彌生時代前期的大型水渠、堰提、排水口、木樁等大規模的水田設施。

 圖一稻作傳播  圖二各種農具2.    稻作技術的發展對所有農作物來說,水的供給是個極其重要的技術問題。

日本自古以來就用蓄水池和河川將水引至水田,初期的水稻耕作由於技術尚未發展,多利用容易取得水的低溼地、山麓地帶及山間平原來耕作,不久發展出排水溝、田埂等灌溉設施,灌溉成為從古至今不可或缺的耕作技術。

不管是建造蓄水池,挖建連接河川和水田的渠道,甚至是水田中的田埂,都需要共同勞動的人力以及土木技術,同時為了維持管理,就必須出現中央權力來統制不可。

初期水稻耕作的水田中,建有單獨一個家庭無法建造的大規模灌溉系統,這可以推斷出當時必定是在集團指導者的統合下進行建築作業。

雖然如此,全日本並不是所有農田都具有這樣的灌溉系統,當然也存在著不需灌溉,依賴雨水耕作,徒手堆製田埂等小規模的農業。

在國家統一的大和時代(又稱古墳時代),以近畿地區為中心,建造著整備的灌溉設施以及井然有序的水田,這和當時巨大的前方後圓墳一樣,都是必須藉由國家權力運作的集中勞動以及高度


常見飲食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