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蓬萊米 | 蓬萊米

台灣蓬萊米. 醫學很容易專業到成為象牙塔,很容易「吃米不知米價」。

有幸參加「陽明山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產業文化巡禮」研討會,才知道,「吃台灣米長大」 ... 台灣蓬萊米    醫學很容易專業到成為象牙塔,很容易「吃米不知米價」。

有幸參加「陽明山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產業文化巡禮」研討會,才知道,「吃台灣米長大」不一定懂得台灣米的由來。

   研討會是由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主辦,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執行,負責人是文化大學景觀學系的郭育任教授,他所邀請的走讀學者與演講教授中有即將八旬的家父。

   台灣的主要稻作有兩種,早期的都是屬於「印度型」的在來米,米粒細瘦而煮後不粘,口感較差,價值較低。

在1895年後日本努力引進屬於日本型的內地米,卻因日照、溫度與濕度的不同而失敗。

   當時畢業於北海道大學農業部的磯永吉是主要的負責人,在其得力手下末永仁的協助下,以十二年時間成功栽培出適合於台灣栽種的原品種,其在1926年5月5日被命名為「蓬萊米」,以凸顯其地域屬性是「蓬萊仙島」台灣。

   蓬萊米的米粒肥短但粘度適中,口感較佳,價值較高,但是一開始推廣卻遭遇許多困難,包括單位產量需提高,稻熱病需克服,儲存時間需延長,因此再經過「耐病性品質選種」與「雜交育種」的兩階段努力,才真正發展能適應台灣環境、產量高、品質佳、抗稻熱病強、儲藏後風味不減的台灣蓬萊米。

   研討會的目的,在了解「蓬萊米的由來及對台灣農業與社會安定的貢獻」,考據台灣米「從鬼稻到蓬萊米」的歷史,重現蓬萊米「原原種及原種」研發培育基地的竹子湖風貌,保存「蓬萊米之父—磯永吉」於台大農藝任職時種子實驗室及其四千本藏書成為文化遺產,及把台大古建築、竹子湖原種田事務所及北投糧倉定位成台灣「蓬萊米走廊」,以歷史文化為創新價值來保存這些重要的台灣資產,不至於在物換星移中被俗世的財經眼光所破壞。

   在整個過程中,令人感動的是主辦單位與來至四面八方的參與者都的確有心為台灣的歷史文化資產保留一絲命脈。

   心得是,蓬萊米這個能夠提供台灣充足米糧,進而促進社會安定秩序,並有助其他產業發展及國家經濟繁榮的英雄,竟然有這麼多精彩的故事可以留存,有這麼多的歷史遺跡可以保存,更有如此令人感動的文化價值可以令台灣人感動驕傲。

   因此當我們「呷飯」時,應該「每飯不忘」,因為台灣人有蓬萊米,真的是福氣。

      林啟禎/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教授


常見飲食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