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療法 | 正念

正念療法(英語:Positive thought therapy)可以是禪宗方式或佛教方式的活動,​但不適合宣稱有醫療上之療效。

目前臺灣常見對於Mindfulness( ...正念療法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詳見醫學聲明。

如需醫療服務或可靠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關於法輪功概念,請見「正念」、「佛教概念」和「念(佛教)」。

正念療法(英語:Positivethoughttherapy)可以是禪宗方式或佛教方式的活動,但不適合宣稱有醫療上之療效。

目前臺灣常見對於Mindfulness(英語:Mindfulness)的中譯之一也是正念[1][2]。

目錄1正念2覺察減壓3基本觀念4執行方法5參考資料正念[編輯]依八正道(即八聖道分)之正念條目所示(參見四念住和內觀),正念,又作諦意,正念就是指四念住,即隨念於身、受、心、法四種所緣[3]。

指經由以上的階段修學佛法,由聞熏正見離開妄想起始,進而思惟修行正法,除去不如實不如理的妄想分別,精進正行努力不懈,憶持正法,明記佛法,念念不忘進修佛教真理[4]。

四念住意即在今生證悟阿羅漢果,或尚有餘則證不還位,能證悟阿那含果[5]。

八正道包括:正見(正確的佛理知見)、正思維(正確的思維)、正語(純正淨善的語言,合乎佛法的言論、不妄語)、正業(正當且合乎佛教的活動、行為、工作)、正命(正當的謀生手段)、正精進(正確的努力,止惡修善、去惡從善,自覺努力)、正念(正向的念頭。

身受心法四念住,需與正見和正精進共同合作)、正定(堅定不疑的禪法諦定)。

覺察減壓[編輯]覺察減壓屬不限於宗教性之活動,是一個為期八週、有實證基礎的課程計劃,可提供非宗教性、密集的覺察訓練,以幫助有壓力者、焦慮者、憂鬱者和疼痛者。

MBSR由喬‧卡巴金(英語:JonKabat-Zinn)於1970年代在麻塞諸塞州大學的醫學中心開發此課程,它結合了覺察冥想、身體意識、瑜伽來對行為、思維、感覺和行動方式進行探索。

覺察可以理解為對當前經驗的非判斷性接受和當下經驗,包括身體覺知、內在心智狀態、思想、情緒、衝動和記憶,目的是減少壓抑或分心,並增加幸福感。

覺察冥想是一種培養注意力、發展情緒調控、和減少沉思和憂慮的方法。

過去的幾十年中,覺察冥想一直是可控的臨床研究主題,有增進心智健康、和促進身體健康的潛在效果。

雖然MBSR源自於精神式的引導,但該課程與宗教是無關的。

覺察減壓課程在卡巴金1990年的著作FullCatastropheLiving中有詳細描述。

1979年卡巴金提出此心理治療方法,將來自佛教禪修的覺察[6]帶入西方身心醫學及心理學領域[7],此療法被歸類在第三波認知行為療法[8][9][10][11][12]。

Kabat-Zinn對於Mindfulness(英語:Mindfulness)的操作型定義是在有注意的、有目的的、當下的、無評斷的狀態而產生的覺知[13]、是一種專注於當下,全然開放的自我覺察,不需要帶有自我批判的心態,改以好奇心和接納,迎接內心和腦海的每個念頭,也就是強調正視當下、覺知和無評斷。

經由長時間的反應和文獻報告,MBSR對於精神官能症、焦慮症、思覺失調症、恐慌症、憂鬱症、強迫症、重大創傷後症候群和慢性疼痛,都有相當程度的改善作用[14][15]。

由於Mindfulness(英語:Mindfulness)原文本意為中性且無評斷的覺知,與佛教八正道的正念(positivethought,rightmindfulnessorcorrectmindfulness[16][17])帶有正確、正當之涵義完全不同,而且MBSR在發展初期已脫離佛教的正念思維。

目前臺灣相關應用Mindfulness之研究、學術論文、出版書籍、工作坊、研討會、基金會等,常常會先解釋「正念」中的主要內容便是覺察,但卻又不直接使用覺察二字,因此普遍呈現混淆使用覺察與正念的情形,這是名不正言不順之事,據此,MBSR之中譯即是「覺察減壓」,而非正念減壓[18]。

許多採用正念減壓手段的實驗介入之研究,其結論常出現正念減壓之效果並不顯著,很重要的原因即是研究者在研究之初都用了漢字的正念之意,而不瞭解Mindfulness的原意其實僅是覺察。

換言之,正念無法減壓,覺察才有機會降低壓力。

基本觀念[編輯]漫不經心或是自我思考都是大腦和


常見飲食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